隨著管理層出手去杠桿,隨著虛高股價的回落,大盤反復震蕩、股票越來越難炒將成新常態。可以追漲但不一定殺跌,而最關鍵的是,跟著政策大勢投資。
16日滬指大跌逾3%,盤中失守5000點及4900點兩個整數關口,權重股領銜殺跌,行業板塊無一上漲,兩市約2000股下挫,逾百股跌停。兩日內重歸“4”時代,不少人驚呼中期調整已至,更有人斷言“地球頂”已鑄成,牛市隨時會轉熊。A股大跌,是變盤的序幕嗎?
這兩天A股的調整,理由可以找出一大堆。內部看,新一輪IPO凍結資金可能高達7萬億元,先期獲利的產業資本開始瘋狂變現,證監會嚴查場外配資炒股;外部看,全球資金從亞洲撤資規模創15年最大紀錄,多數資金與中國市場有關,受希臘債務談判僵局影響,歐洲股市連續掀起拋售潮,美聯儲本周即將召開議息會議,而耶倫明確發出了“加息在即”的暗示。
關鍵在于,沒有人知道這些負面消息與中國股市到底有多直接的對應關系,又會延續多長時間。據統計,證券期貨配資的資金超過1000億元,但在目前動輒上萬億的日成交量中占比絕非大頭,產業資本逃離了1600億元,與熱情的銀轉證資金相比也起不到決定性作用。至于外部環境的變化,中國股市向來是走自己的路。因此,這些看似充足的理由,其實并不能對A股這兩天的調整給出充分解釋。
或許最靠譜的解釋,是A股漲得太猛太快了,讓許多投資者越來越發虛。這一點在神創板表現得尤其明顯。看一看那些偽概念股、偽高成長股,看一看制造重組預期拉高股價以方便大股東減持變現的手法,不難發現,股市的泡沫確在迅速生成。
不過,泡沫是虛擬經濟的天生伴生品,股市買的就是一個預期、一種想象。事實上,盡管A股暴跌,但機構買賣依然活躍,逃頂還不是投資者的共同選擇。這表明,A股還不到宣告牛市結束之時。更何況,伴隨著A股的反復震蕩,國企改革、中國制造升級、各行業“觸網”、混合經營等將重塑中國經濟基本面的戰略還在持續推進。雖然市場對這些戰略部署已經表現出了過高預期,但隨著相關措施的漸次落地,市場的情緒仍有望再度點燃。
此前,對于這輪牛市一直缺乏一個明確定義。“杠桿牛”“改革牛”“水牛”等說法不一而足。而日前,證監會主席肖鋼在中央黨校的講座摘要上,首次給出了一個明確定義:“改革牛”理論成立;市場不差錢。這意味著,這輪牛市的支撐基礎沒有發生變化,A股的調整也不是變盤的序幕。
當然,牛市仍在,不代表瘋漲有理。隨著管理層出手去杠桿,隨著虛高股價的回落,大盤反復震蕩、股票越來越難炒將成新常態。普通投資者如何適應這種新常態?可以追漲但不一定殺跌,遏制貪婪隨時鎖定利潤,減倉輕倉掌握主動權都是應當采取的策略。而最關鍵的是,跟著政策大勢投資。A股的發展史無數次證明,政策面才是最重要的基本面。與政策面共舞,就是A股的價值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