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的城市丟了身份證,卻要回老家派出所補辦——這個難題很多人都曾遇到過。現在,隨著身份證異地受理、掛失、招領制度被提上日程,這種大費周章或將成為歷史。
公安部日前召開了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擴大)會議,稱將把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制度,作為繼戶籍制度改革、車檢駕考制度改革之后的又一項重大改革舉措。并強調將充分發揮公安機關人口服務管理信息化優勢,最大限度為群眾提供便利。
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這無疑是個利好消息。讓每個公民都能在最方便的時候、最方便的地方辦理和掛失身份證,意味著他們不必再為一張須臾不可離的證件在城市和鄉村間來回折返,不必再騰挪閃躲、充分調動個人資源來“縫補”各地辦理方式的差異,這肯定會降低人口流動的成本、淡化居民的地域屬性。因此,看似是一項單項改革,卻有著最大范圍的普惠性。
數據顯示,到2013年末,全國流動人口的總量為2.45億,每6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流動人口,整個社會治理的框架都要在這個現實之下進行革新。伴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深化,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管理都出現了去戶籍化的趨勢: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正逐漸流暢化,異地醫保即時結算也正在探索;統一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已經建立,異地接續也在完善;“為辦準生證奔波兩地長達三年無果”的問題解決在望,電子婚育證明改革也正在試點中。總的看來,目前的社會治理正在依托技術化管理,完成對傳統戶籍式管理的解構,逐漸邁向管理的現代化和服務的人性化。而此次身份證異地受理、掛失、招領制度的探索,可看做戶籍改革的子命題和新動向。
采取更有利于契合人口流動的管理方式,有利于降低身份地域屬性帶來的高成本,而讓人口流動的成本降低,往往會帶來社會的活躍度上升,這是單項的簡政改革可能產生的蝴蝶效應。在本月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要取消妨礙人才自由流動的戶籍、學歷等限制,營造創業創新便利條件。想一想,讓異地流動更少包袱、讓辦證蓋章更多方便,盡量減少那些無謂的折騰,別讓人丟了身份證就跟丟了魂一樣焦慮,就是在微觀層面上破除對創新社會的限制了。
從報道看,此次公安部會議提到的身份證異地受理制度是第一次動議,何時拿出草案、是否要經過試點,還沒有進一步明確的消息。這個改革要打破信息的條塊分割、形成巨大的數據庫,也要統一各地關于身份證辦理的要求和規制,肯定需要詳密的步驟。未來,應定期向公眾公開改革進度,讓這項民生工程能在緊湊的時間表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