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通縮往往是指經濟衰退時期的貨幣表現,其在經濟運行中呈現出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貨幣供給量(M2)的連續下降、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經濟全面衰退幾個基本特征。新年伊始所發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的確不盡如人意。國家統計局公布最新數據顯示,1月CPI同比上漲0.8%,自2009年11月以來首次跌破1%。而1月PPI同比下降4.3%,創下2009年10月以來新低。不少研究機構將此視作通縮風險正在加劇的表征。不過,筆者認為,當前的通縮趨向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副產品,抗通縮、穩CPI,不單需要央行貨幣政策發力,更需財政貨幣多策并舉。
如果中國真的進入通縮,無論對宏觀還是微觀都不是件好事。
盡管從當前情況分析,有一些指標比如CPI、PPI、M2等確實很符合通縮特征,但在筆者看來,究竟在新的一年里通縮是否真的會變成現實,依然有待觀察。因為,第一,看2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就業在經濟放緩情況下不減反增、物價水平較為穩定、進出口平穩增長、糧食生產“十一”連增,這些情況足以表明,我國經濟穩中有進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的柔韌性得以增強。從今年前兩個月的經濟數據看,雖然我國經濟面臨的壓力依然不小,但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各項政策逐步落實,提質增效的觀念不斷深入,今年我國經濟仍將保持平穩的狀態發展。第二,今年我國將全面進入經濟新常態,傳統經濟增長的三大舊支柱即投資、消費與出口將被適應新常態的三大新支柱所取代,即結構調整后的新“三駕馬車”、新興城鎮化建設與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
“三大戰略”的實施。但在以新換舊的過渡時期,經濟增速和CPI必定是下降的,這是符合規律的正常的經濟現象。第三,就眼下而言,只是存在通縮趨向,并不意味著真正進入了通縮。退一步講,雖然通縮對我國經濟不利,但在當前的通縮趨向只不過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副產品的情況下,如果非要忍受一段時期的通縮的話,只要能達到調結構、轉方式的目的,這個代價或許也是值得的。那些一看到經濟增速下行,就馬上向政府伸手要刺激政策這樣的思路和行為反而是不明智的。
當然,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應從戰略上藐視通縮,戰術上重視通縮。由于通縮的成因多種多樣,比如需求不足、供給過剩、政府預算緊縮、貨幣緊縮過度、本幣高估以及金融體系效率低下等。所以,我們在制定政策時,就需財政貨幣多策通力并舉。
首先,積極的財政政策必須加力增效。在2月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中央政府確定,在前期國家已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基礎上,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創業創新的減稅降費力度;部署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以公共產品投資促進穩增長調結構,讓更有力度的積極財政政策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其次,穩健的貨幣政策必須更有作為。加強和改善宏觀審慎管理,靈活運用數量型和價格型以及PSL、SLF、MLF
等各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繼續實施定向調控,引導金融機構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增加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現在央行毅然宣布了半年內的第二次降息,而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更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升級配置。再次,結構性的信貸政策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行業和新興產業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增加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扶持,做好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金融服務工作,不斷優化信貸結構,降低融資成本。另外,市場化的匯率政策要更好地發揮市場在匯價決定中的作用,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加快發展外匯市場,推動匯率風險管理工具創新。特別是今年,決定人民幣匯率升貶值因素交織在一起,會增加人民幣匯率走勢的不確定性。也正是基于這種不確定性,才應更好地發揮市場在匯價決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