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不容易”中,最突出的“不容易”很可能是財政。去年財政增8.3%,今年隨著結構調整尤其是壓縮過剩產能做減法,以及“財政提款機”房地產業高峰已結束,財政增幅有可能繼續下行,部分資源型省份的財政甚至會出現負增長。
去年GDP同比增幅7.4%——國家統計局昨天上午公布了衡量去年宏觀經濟運行態勢分量最重的統計數據。
各界對去年宏觀經濟運行數據評價不一。官方的評價是:去年國民經濟在新常態下保持平穩運行,呈現出增長平穩、結構優化、質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也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加了一句“總之2014年非常不容易”。
馬建堂的一句“非常不容易”道出了去年中國經濟運行的實情。鑒于去年中國經濟的三大傳統動力依然是投資、外貿和消費,我們不妨從這三個方面著手辨析和體味去年中國經濟呈現怎樣的“非常不容易”?
投資倚重基礎設施 新興產業面臨饑渴
先看投資。去年投資同比增長15.7%,單看總量,該數據雖說比過去幾年的均值要低一截,但總體上還算拿得出手。看投資的屬性分布,國有投資增長15.7%,民間投資增長18.1%(總占比已達64.1%),可見向民間資本開放投資領域的系列改革措施已部分見效。再看投資分布,一產投資增幅33.9%,二產投資增幅13.2%,三產投資增幅16.8%,說明投資的總體投向與中央經濟結構調整的大方向基本吻合。
然而,在投資增幅尚說得過去的同時,我們還要看投資的具體投向。從公布的各行業產業去年實際投資增幅看,假如沒有去年基礎設施投資的一再加碼(譬如,僅鐵路投資一項,去年全年就比年初計劃追加了四次),去年全年投資增速的實際跌幅就會大出許多。
人們樂見事關夯實發展基礎和民生改善的基礎設施投資的大幅增長,但老實說,即便繼續維持這樣的大強度增長,許多項目對中西部民生改善而言,依然屬于“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問題在于,投資的增幅也有一個在各行業內部的平衡問題,許多投資尤其是重大基礎設施投資,如果把握好投資節奏,利用節奏的空隙期把前期論證和設計做得更為充分和優化,建成后的費效比一定會更高。
若對去年高鐵、貨鐵、高速公路、港口、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投資一再加碼的現狀稍作深探,不難發現,其中多少帶有避免宏觀經濟失速過大的功利性考慮。如此情形,猶如一定程度的“寅吃卯糧”,雖說此舉屬于避免市場信心更大流失而采取的不得已而為之,但由此伴生的副作用亦不能忽視——至少,它在一定程度上擠占和減弱了同樣面臨資本饑渴的新興產業的投資力度和強度,并產生新的行業間的結構性投資失衡。
由靠量取勝到靠質增效 外貿轉型很難一步到位
其次看外貿。昨天的發布會后,多位在央媒亮相點評的專家力挺去年的對外貿易數據。去年進出口同比增幅只有2.3%,已連續第三年未能完成年初確定目標。盡管去年的數據更為難堪,但換個角度亦比前年更顯“好看”。其中道理,就在于去年國際原油、鐵礦石、有色金屬、橡膠、棉花、大豆等中國需求最大的基礎原材料和大宗農副產品價格普遍大跌。如果把這層因素考慮進來,中國去年的進口呈現為實物進口數量大增而價格大跌。此外,由于全球經濟依然疲軟,去年出口商品價格也在一路走低。
故而,若把上述兩大因素考慮進來,若改用2012年的價格重作計算,商務部專家稱“剔除跌價因素后去年外貿實際增幅至少達到8%”,這一結論是可以成立的。問題在于,當下中國外貿面臨的突出困惑是,中國外貿由靠量取勝到靠質增效的轉型很難一步到位。由此判斷,外貿在未來數年很難再作為拉動經濟增幅的“第一動力”,外貿連年失速狀態至少還得持續若干年。
網絡購物“消費泡沫” 居民收入增速遲緩
再看消費。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后,去年城鄉居民收入增幅是8%。城鄉居民同口徑消費增幅是10.1%。就事論事看,去年的實際消費增速大于收入增速2.1個百分點。問題在于消費增速大于收入增速的消費增長,往往后勁不足。它只能說明,目前的消費增速中,隱含著一定程度的以體驗網絡購物快感和便捷感帶來的“非實際需求消費”的泡沫。這個判斷,可從去年網絡銷售增幅49.7%的“超常增速”中得到某種驗證。然而,由于若干年內,無論是淘汰落后產能和壓縮剩余產能,還是囿于諸多新產業在初級發展階段產出率不高之現狀,都對部分從業者的收入增長帶來客觀的“被壓制”狀態。如是,對于全社會而言,意味著收入遞增和遞減的雙重因素同時存在,意味著未來數年居民收入增速不大可能出現較樂觀的“放量”。若承認這一現狀和趨勢,又意味著未來數年,消費這駕馬車的動力也很難有進一步的提升。
令人憂中有喜的是就業。去年初確定的全年新增就業數量是1000萬人,實際新增就業數量達到1380萬人。這一可喜局面已經持續3年。一方面經濟增速在下滑,另一方面就業狀況不斷趨好,這中間的奧妙首先緣于結構調整開始收效。一般而論,制造業每增1個百分點,能新增就業80-100萬人;服務業每增加一個百分點,能新增就業120-140萬人。去年服務業占全部GDP的比重新增1.3個百分點(總占比達到48.2%),無疑為就業數據的光鮮靚麗提供了實際支撐。倘若今年及“十三五”前期能繼續加快結構調整,就業及就業結構有望進一步改善。
深化改革、結構調整 咬緊牙關砥礪前行
經濟下滑,人們出于本能,往往要求央行放松銀根。然而,中央則決定今年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如此悖論令人費解。實際情形是,去年貨幣投放增幅大于7.3%的GDP增幅。這說明,眼下的市場總體上不缺錢,只不過同時存在“申貸難”、“借貸貴”和“放貸難”三種情形之交織。放貸難是好項目少,借貸貴在于新興產業可抵押物少,申貸難則緣于實體經濟大部分行業皆面臨產業過剩導致銀行十分謹慎。因此,簡單放松銀根很難解開上述“兩難一貴”之扣。
需要另提一筆的是,去年GDP7.4%的實際增幅中,政府簡政放權的一系列舉措,亦是改善經濟運行外環境、正面促推“穩增長”的積極因素。問題在于從“放權”到“搞活”有一個自然滯后期。今年當繼續在“存量”和“增量”兩個層面對簡政放權施以更大力度。
馬建堂局長把去年之所以“非常不容易”解釋為,中國經濟面臨“增長速度處于換擋、結構調整處于陣痛、以往刺激政策帶來的副作用有待消化”之“三個疊加”造成的困境,大而化之地看,這無疑是實情。基于以上所作更具體的分析,尤其從中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一系列結構性矛盾理還亂的現狀出發,從2013年初起,我們對走出“三個疊加”周期所需時期的估計顯然就過于樂觀。現在回頭看,不光今年的經濟運行“依然不容易”,可能整個“十三五”中期之前,我們都將面臨這樣的“不容易”。在所有的“不容易”中,最突出的“不容易”很可能是財政。去年財政增8.3%,今年隨著結構調整尤其是壓縮過剩產能做減法,以及“財政提款機”房地產業高峰已結束,財政增幅有可能繼續下行,部分資源型省份的財政甚至會出現負增長。
怎么辦?中央早有口徑,市場與社會亦有共識。筆者想說的是,深化改革、結構調整只能繼續咬緊牙關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