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始,北京城正值隆冬。中國證監會開年第一次重要工作會議——2015年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在被稱為金融界“少壯派”的肖鋼主持下,繼續打破年終總結通常遵循的固定套路,以新穎的形式連續第二年用監管轉型給會議定調。把提高監管效能作為2015年開年之舉,市場一時解讀之聲四起,眾說紛紜。
在這篇近兩萬字的工作部署中,肖鋼細致地交待了我國資本市場監管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八個方面的工作任務,強調了監管轉型當中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增強推動監管轉型的執行力,于細微處見真章。尤其是在總結2014年監管轉型開局年的基礎上,肖鋼把監管矛頭對準監管規則和監管執法,根據新形勢調整了監管手段,確立了監管理念和監管主體,平衡了監管轉型與證券市場改革發展的關系。這一次,證監會要將自我革命進行到底。
證監會監管轉型是推進新常態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應有之義,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在加強市場頂層設計的同時,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務管好,實現監管部門的權責匹配,減少和放松政府審批,引導監管權力及時、審慎地履行,通過市場機制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是迎來一個更干凈、更有效的資本市場的關鍵。如果說去年證監會開啟的監管轉型之路是摸著石頭過河,那么2015年作為監管轉型的關鍵之年,則要把提高改革質量放到重要位置,堅決消除“中梗阻”,提高改革傳導的效率,在監管轉型“破”和“立”之間做好銜接。
“破”就是淡化事前審批的權力,把不想放、不敢放、不能放的權力歸整計算;“立”則是建立事中事后監管新機制,用事后懲罰的威懾力來保障事前準入、事中監管的效果,還權于市場。如何在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面臨新情況、新挑戰的同時,把握好這兩者的關系,考驗著監管層自我革命的勇氣和推進監管轉型的毅力。正如肖鋼所言,“監管轉型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前和今后的一段時期,仍將處于監管轉型磨合期、監管機制改革期”。
監管轉型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對市場主體微觀活動的干預大幅減少,讓市場自主創新活力充分發揮,實現“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即由之前“說允許做什么”向“只說不準做什么”轉變。梳理肖鋼的監管轉型之路,有不少給市場機構和自律組織更多自主空間的舉措。按照證監會部署,將抓緊研究制定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列明直接影響投資者權利義務的行政審批權、日常監管權、調查處罰權、行政強制權、其他權力等五大類職權,并在證券期貨市場外商投資領域探索建立負面清單。
在放松管制充當市場“好孩子慈父”的同時,證監會還要從嚴執法,遏制“壞孩子”違法行為的蔓延。面對資本市場違法違規案件易發多發,新型案件增多、違法手段交叉等情況,肖鋼要求著力增強稽查工作的整體合力,下大力氣完善稽查執法規則體系,通過事中事后監管為市場化的資本運作提供保障機制,守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這一條警戒線,可以預見,過去一年證監會稽查風暴、證券業務專項檢查、打擊老鼠倉內幕交易等行動將成為常態。
監管轉型成功與否需要以資本市場是否健康發展予以佐證,作為2015年資本市場改革的頭等大事,注冊制改革這一涉及市場參與主體“牽牛鼻子”的系統工程被擺在了重要位置。注冊制無疑將較好地解決發行人與投資者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問題,又可以規范監管部門的職責邊界,避免監管部門的過度干預,不再為發行人“背書”,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但需明確的是,推進注冊制改革可能面臨一些風險和問題,需把握好改革的節奏和方法,該前期試點的不要倉促推開,該深入研究的不要急于求成,應把時不我待的干勁和蹄疾步穩的定力結合起來,才能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至千里。
開弓沒有回頭箭,攻堅關頭勇者勝。證監會監管轉型已經進入到提質提效時期,我們有理由相信,監管轉型的持續推進,將為新常態下資本市場在關鍵之年的穩定發展實現關鍵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