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政放權,是行政改革的重要內容,旨在管住政府閑不住的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簡政放權的口號喊了很多年,并多次被寫入執政綱領,然而其落實的過程,遠比人們想象的要艱難。這種觀念上認同、實踐中背離的矛盾現實,倒也變成了出熱點新聞的“富礦”。這不,關于簡政放權的新聞,眼下就冒出了兩例,而且恰好都和國務院領導人有關。
一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為了蓋一座科研樓,前前后后需要蓋200多個章。原國務院副總理、現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對此感到奇怪。目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正將該部門建樓蓋章的故事,作為行政審批的案例仔細研究,以便了解問題到底出在哪。
二是,現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日考察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時,指著一張長4米、耗時近800天的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圖說:“這些多余的審批項目都該‘打叉’!把它送進歷史!痹诶羁藦娍磥,這個流程繁瑣的“萬里審批圖”制約市場活力,容易滋生腐敗。他勉勵廣東要繼續先行先試,為“三規合一”等改革探路。
這兩則新聞,主角分別是原任原國務院副總理和現任國務院總理,因機緣巧合,他們分別在不同的時空遭遇“行政審批”這個東西。耐人尋味的是,都是面對“行政審批”,兩位新聞主角的態度卻不相同:曾培炎是“感到奇怪”,并對蓋兩百多個章的原因進行研究(這也意味著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蓋科研樓要經過行政審批的煎熬);李克強則果斷要求廢除多余的審批項目。導致這兩種不同態度的主要原因,恐怕是曾培炎是已經退休的國務院副總理,而李克強是大權在握的現任國務院總理。
可以想見,李克強發話之后,廣東的簡政放權有望加速推進。這當然是好事。但仔細想想,其中還是有一些讓人不太放心的地方。歷史告訴我們,因某個領導人發話而推行的惠政,具有較大的偶然性和不可持續性,一旦政府換屆,該領導人職位變動甚至退休,根據其原先意圖而推行的惠政,就有可能打折扣,或者改弦更張。這也是近些年來簡政放權的行政改革常糾結、多折騰、易反復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靠領導人的講話和指示去推行簡政放權,實際上并不保險。
那么,精簡行政審批項目靠什么?答案是,靠法治。首先,應針對精簡行政審批項目立法定規,給出明確的清單、路線圖和時間表;其次,應在相關立法精神與條款的督促下,依法開展精簡行政審批項目的工作;最后,對于未依法完成精簡行政審批項目的官員,必須問責追究。只有這樣,簡政放權才會從一個充滿執行彈性的政績工程,變成非實施不可的剛性的施政方略。
從某種意義上講,依附在各種項目上的形形色色的行政審批,就是一根長長的利益鏈條,從中獲益乃至揩油水的,是掌握了審批權的無數官員們,它人為提升了經濟社會的運行成本,降低了資源配置的效率,也為權力腐敗提供了便利,其代價卻由公眾來承擔,其為惡之巨無論怎么估計都不過分。革除此弊,以立法為先導走法治之路,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應該看到,本屆政府在推行簡政放權、精簡行政審批項目方面的若干舉措,比如抓緊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積極開展《反壟斷法》執法檢查、在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制度等,已經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以法治手段推進相關改革的路徑取向。這一努力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原有的17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目前一共取消下放了708項。期待能將簡政放權提升到更高的民主法治層面予以破解,因為剩下的900余項行政審批事項是更難啃的硬骨頭,是更折磨人的“萬里審批圖”,要將其悉數“打叉”,徹底掃進歷史的垃圾堆,非有超越一切利益集團的“雷霆萬鈞之力”不可;而這個力量,上帝給不了,領導人給不了,唯有凝聚民心的民主法治才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