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證券兩大股東的內斗,揭開了資本市場很多潛規則。如果政泉控股的爆料屬實,代持、串謀、操縱市場、內幕交易……雙方種種違規違法的行徑,活脫脫地刻畫出了資本的貪婪。果真如此,監管部門應該重拳出擊,才能維護市場公平和尊嚴。
政泉爆料方正內幕交易,方正否認并反擊政泉誹謗,這是方正證券前兩大股東北大方正集團與北京政泉控股近期上演的一幕宮斗劇。其中,減持北大醫藥股份產生的8000余萬元稅收只是導火索,焦點則是政泉和方正對于方正證券控制權之爭,其中政泉控股股東代表郭文貴滯留境外、方正“國資流失”等爆料成為雙方口水戰的砝碼。
當然,到底是方正內幕交易還是政泉控股誹謗,只有通過監管部門調查后才能給出答案。證監會6日即表示,已經介入。
不過,這場丑聞還在不斷升級。15日,政泉控股郭文貴“約架”李友。政泉控股公開聲明,邀請方正集團實際控制人李友先生,就全部事宜與郭文貴進行公開對話,并舉行新聞媒體發布會。政泉控股同時稱,已就內幕交易、侵吞國有資產、制造多個虛假身份證件等多個違法犯罪行為,分別向證監機關、紀律檢查機關及公安司法機關進行舉報。
在雙方的口水戰中,政泉控股似乎頗具上風。但在政泉控股所揭發的許多方正集團違法行為中,政泉控股都難以洗清自己的“共謀”角色。政泉控股之所以敢用這種“自傷八百”的方式舉報,不得不說國內資本市場違法成本低得有“誘人犯罪”之嫌。
當然,從普通投資者的角度來說,這種“內斗”應該是一件好事。只有這種“內斗”、“揭短”,才能真正暴露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之間的種種問題,這種“內斗”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
更深入地看,這一事件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股東糾紛,應該成為監管層掀起新一輪監管風暴的切入點。無論方正事件孰是孰非,其揭露出來的資本大佬習以為常的操作手法,都需要監管部門大力整治,才能重塑市場規則,恢復廣大投資者對市場的信任。
在筆者從事財經新聞工作的10多年耳聞目睹中,資本市場的監管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從銀廣廈、藍田股份的上市公司造假,到10多年前的基金黑幕,到廣發借殼延邊的內幕交易,到大小非減持時的機構抬轎子,再到近期的打擊基金老鼠倉等等……
可喜的是,證監會已經確立“放松管制、加強監管”是監管轉型的核心。這種轉型的意義在于,監管的態度將更加超脫,將從“捂蓋子”改為“掀老底”,從資本市場的“看門人”轉換為“守夜人”,從過去一味專注事前監管,即發行審批,到側重于事中和事后監管,對所有資本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嚴格監督懲處?梢灶A期,監管層將不斷加強資本市場的法制建設,提高資本市場參與者的違法成本,切實建立完善對中小投資者保護機制。
回到眼前,對于資本市場近期出現的一系列事件,獐子島扇貝死不見“殼”、方正和政泉“火拼”等等,期望監管當局能將他們的“老底”翻翻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