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應該降息?這個問題正在成為輿論焦點。不過處于焦點中心的央行卻似乎很平靜,依然在有條不紊地打著自己的牌。
但是,從12日8月份貨幣信貸數據發布至今的5個工作日內,我們可以觀察到以下這一系列的動靜:
9月12日,銀監會正式啟動存款偏離度指標考核。銀監會在答記者問中毫不諱言,此舉有利于降低銀行的負債成本,從而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
9月15日,當市場還在琢磨8月份信貸數據的時候,晚間傳出消息,央行對五大行實施規模達5000億元的常設借貸便利(SLF)。
9月16日,市場大跌,是否應該降息的討論開始零星出現。
9月17日,央行和五大行對SLF的反應,以及各個環節的細節開始逐漸明晰。
9月18日,先是一早市場消息稱央行此次SLF利率為3.7%,低于目前3月期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4.6%的水平。隨后,央行將14天期正回購的中標利率調低20個基點,市場降息預期集中爆發。
如此梳理一番,讀者可能又會反問,費那么老大勁為什么不直接降息?不管是實施存款偏離度考核,還是動用5000億元SLF,抑或是調低正回購利率,主要的目標不就是引導市場利率下行,進而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嗎?
沒錯,央行的指向非常明確,就是要引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下行。特別在8月份經濟指標不及預期,且通脹指標同步回落的情況下,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無疑更具現實意義。但是,是否應該通過降息去實現這一目標?市場本身也是存在爭議的。有意思的是,央行貨幣政策司課題組17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又在另一個層面給出了明確的回應。
這篇題為《貸款利率、不良貸款率和凈息差的國際比較》的長文末尾提到這么一句話:“隨著銀行風險偏好下降,部分軟約束和高成本融資部門增長放緩,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動能平衡的過程有可能內生出降低融資成本的力量。”
8月份貨幣信貸數據其實已經反映銀行的風險偏好在下降,當月的對公短期貸款依然在回落,企業部門主要的信貸增量源自更為靈活的票據貼現。但“軟約束和高成本融資部門”的增長能否放緩,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前的貨幣政策能否保持定力!畢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周在達沃斯論壇已經做過小結——新增就業目標完成在即,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全年經濟增長目標。
那央行是否就打定主意不降息了?也不是。實際情況是,央行既沒有確認,也沒有否認降息的可能性。我們也看到,8月份主要城市房價依然在承受下降的壓力,但是貨幣信貸數據中居民中長期貸款增量卻還是維持在了2000億元左右的水平。
只能說,目前的經濟運行依然在可容忍的區間范圍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