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新,就要凍結動輒數千億元的資金,這明顯是個資源浪費。對于中國經濟整體而言,打新資金凍結不過是簡單的電腦內存中數字的變化,但對于投資者個體則是十分撓頭的難題,找別的辦法替代鎖定資金的新股發行方式,將是金融市場的集約化改革,對于金融穩定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從央行角度看,不管打新怎么凍結資金,6000億元也好,6萬億元也罷,錢都沒有離開銀行系統,只不過從諸多個銀行賬戶集中到了暫存賬戶;打新結束后又從暫存賬戶回到了原本的大量賬戶。這一過程,整個中國的財富值沒有發生變化,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也沒有變化,只不過是投資者之間比拼了一下誰的借款能力強,誰就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新股。
既然有了集中的資金需求,自然會有尋租出現,假如某銀行違規給某機構在明日提供信貸1000億元,并約定一周后歸還,那么該機構將可以大肆通過網下配售市場申購11家新股,雖然網下配售中簽率低,但是畢竟上市之后漲幅夠大,那么也就能夠彌補資金成本,于是能在關鍵時間點借到巨量資金,就是能夠獲利的保證。
既然大家都知道借到錢就能賺錢,各路機構也必然紛紛找銀行貸款,那么銀行借給誰不借給誰,其中就有了滋生腐敗的土壤。
不僅僅是容易滋生腐敗,集中打新還會提高實業企業融資成本。既然打新利潤那么高,投資者也就習慣了把錢借給利率更高的金融機構,于是低利率的存款越來越少,銀行也不愿把貸款低價放出。結果老老實實做實業的企業只能被迫接受水漲船高的利率,這也將降低實業資本的利潤水平。于是最終極端的結果就是全民打新,無人踏踏實實干活。
允許投資者購買新股獲得一定的利潤是一件好事,不僅能夠保證新股發行順利進行,同時也能讓二級市場投資者增加一個獲利的渠道,但是讓大量資金凍結在打新領域是否可取,非常值得商榷。本欄認為,既然新股如此受到投資者追捧,那么用身份證號打新行不行?每一個持有足夠市值的身份證號可以申購新股1000股,然后并據此配號,或者每一個賬戶每只股票只能申購1000股新股,這樣一來,中簽率必然提高,大劑量的融資也不再具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