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成思危日前在出席該院主辦的“金融高峰論壇”上做了題為《中國金融創新的方向》的演講。他認為,金融創新就是引進新事物來改善金融服務,金融創新包括了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對于金融創新先不要一出來就采取否定態度,而是先讓它出來,然后再看它有什么問題需要制定制度來把它完善。監管金融創新應該依法、講理、適度、有效,改善監管本身就是加強監管的重要措施。
未來還需要發展金融衍生品
首先,成思危對什么是金融創新給出了自己的定義!皠撔戮褪且胄率挛锒斐捎幸娴淖兓瑢嶋H是熊彼特上世紀初提出的創新理論的回歸。金融應該強調的是個現代服務業。把兩者結合起來,金融創新就是引入新事物而改善金融服務的創新!
他說,金融本身是個中介服務,把供方和需方連接起來。金融創新首先是產品創新,“從國外來說,金融創新就是各種金融衍生品。這次金融危機里金融衍生品受到很多置疑,有的甚至認為金融衍生品的泛濫是造成引起金融次貸危機的一系列原因,其實這種說法是有點偏頗的”。
根據金融工程的原理,金融產品創新本身改善服務是為了對沖風險,同時也為了更好地適應客戶對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不同的要求。但是金融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問題。對此,成思危認為,這個問題主要不應歸罪于這些金融產品,而應歸罪于出售這些金融產品的人的道德風險。“現在理財也有這個問題,很多人買理財產品時并不了解,而且理財產品的法律條文寫的字又比較小,消費者既看不清,也看不懂,所以最后有時候就產生問題。”
從國外來看,次貸危機之初人們對金融衍生品一片責罵之聲,現在又慢慢回升。金融衍生品的數量,盡管經過了金融危機,并沒有很大的減少!盀槭裁矗烤褪且驗樗_實在市場上得到了各種廣泛的使用。從我們國家來看,還需要發展金融衍生品?偟膩碚f,金融衍生品無論從數量、質量、它對客戶的服務角度來看,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當然,成思危提醒,我們要防止過度投機、防止金融衍生品被作為一種過度投機的工具。
互聯網金融屬于技術創新
對于技術創新,成思危表示,技術創新也是推動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處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革命的時代,信息技術早晚要進入金融服務業、進入人們的生活,所以對這種東西要仔細研究、認真觀察,鼓勵它的使用。
成思危說,我們現在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或者產業革命的時代,信息技術革命接近高潮,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社交媒體等等的發展,都說明了這個傾向。這種革命早晚要進入到金融領域,而且將發揮應有的作用,來提高、改善金融服務。
“當前,對于像余額保、理財通算不算創新還有爭論。我到騰訊和阿里巴巴做了一個調研,我覺得按照我的定義,它們還算創新。第一,降低了門檻;第二,提高了收益;第三,提高了透明度。每天可以通過短信知道今天又增加了多少收入。從這些方面來看,這些產品確實改善了對小儲戶的金融服務!背伤嘉Uf。
對于,這種互聯網金融將來會不會顛覆整個銀行業?成思危認為,現在還不好判斷!耙驗楫吘勾罂蛻、大的企業不一定會走這種路子,這種互聯網金融目前主要還是針對小客戶、小額。當然以后會不會變化,要視情況變化而定。除了像余額寶、理財通之外,O2O、P2P、眾籌、虛擬信用卡等等都有待進一步在實踐里觀察。”
監管金融創新應遵從四方面原則
那么,該如何監管這些金融創新,對此,成思危提出了四方面觀點:
第一,制度經濟學的名言,交易先于制度,沒有交易,就去完善制度是完善不了的。所以,首先要讓一個創新出來,然后根據發現的問題,制定相應制度、進行監管和規范!胺傻脑瓌t是無法不究,法律沒有規定不允許做的應該都允許做。對于任何新的東西先不要一下子采取否定態度,而是先讓它出來,然后再看它有什么問題,最后再制定制度來把它完善,讓它健康發展!
第二,金融創新和監管是互相制約又互相促進。從歷史上來看,往往是一個金融創新突破了金融監管的某個方面,然后金融監管部門發現,采取措施規范它。比如,最早的金融創新是歐洲美元。當年因為“馬歇爾計劃”,大量的美元流到歐洲,當時美國監管部門對美國銀行的監管要求比較嚴格,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歐洲美元。“我5年前訪問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時候,他們告訴我當時歐洲美元一天的交易量是2萬億美元,然后美國監管部門根據這個情況也進一步改善對美國銀行本身的監管!
第三,監管要依法、講理、適度、有效。首先,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不允許做的,不能隨便不讓做,可以出臺法規來規定,而且法規不能違反法律。其次,講理。監管規定要講理,不是說不行就禁止了,而應說清楚不行在哪里、應該怎么改進。
“比如說二維碼掃描支付現在說有風險,不允許用,但是據我知道,現在三維碼都出來了,三維碼是不是可以減少或者防止二維碼的風險呢?這個恐怕就值得研究,不能說所有的掃描支付都是不行的,起碼要研究它的風險在哪里。另外,監管層規定了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等規定,現在轉賬有的規定一次最多轉1萬,一個月最多轉5萬,從道理來說是不是合理?像這些問題要把道理講清楚。”
再次,適度。監管是有成本的,不是越嚴越好,嚴的厲害了成本就高了,而且容易管死,成本和監管的效益之間是要做比較的。
最后,有效。監管的措施要能夠引導人們改變他的預期才能夠有效,否則的話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美國為了扭轉股市過度投機,減少短期行為,就規定短期一年之內的交易要收稅,但長一點的效益相對稅率減輕,這樣就引導人們行為的改變。
第四,監管本身。人們常說加強監管、改善監管,“實際上往往容易著重于加強而忽略改善,實際上應該把改善放在前面,因為改善本身就是加強,改善了以后它當然就加強。如果只談加強而不注重改善的話,有點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