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自10日起,濟南市實行了3年多的商品房限購政策正式取消,居民今后購買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房不再需要開具限購證明。同時,廈門島外限購全部解除,購買不限套數,且外地戶口可以不用再交社保證明;廈門島內,外地戶口限買1套住宅,但也無須再交社保證明。但是廈門并沒有公開發文,“到辦事窗口可以得到答案。”
面對萎靡的樓市,許多城市都坐不住了。呼和浩特市第一個公開宣布對限購令松綁,濟南市緊跟其后。與此同時,呼和浩特市和泉城很理所當然的被卷入了輿論的漩渦。批評之聲一浪高一過浪。
可是,筆者要說的是,松綁樓市的并非只有呼和浩特和濟南。呼和浩特和濟南只是兩個公開發文的城市,至于更多的城市,卻為了和輿論“躲貓貓”而選擇偷偷摸摸進行。我國至少已有超過20個城市已經悄悄放松了樓市限購政策。
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6年后的今天,政府變更關乎公共利益的政策與政令仍然以機密、秘密的形式進行,這著實有些不可思議。相比較而言,呼和浩特和濟南這樣的公開發文的城市,拋開政策本身的好壞不論,單單在公開透明、建設陽光政府這一條上,就可以贏得一些掌聲。如果說各地政府放開限購令是一件壞事,至少不是百姓所希望看到的,那么,那些已經放開了限購令的城市就是在“裝純”。可是,網上流行這樣的句子:世界這么亂,裝純給誰看?
對于公共權力而言,從來都不應該將“隱秘”和“偉大”聯系在一起,尤其是那些關乎公共利益的政策。既然已經做了,不妨就承認了。并且,對于辦事的老百姓而言,想必還是能夠提供便利。比如,限購令規定市民買二套房需要提供限購證明,現在不需要提供了,那么,就需要明確告訴百姓可以少辦一些手續了。這本來就是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好事,藏著掖著反而搞得跟做賊似的。
取消限購令,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一方面,虛假而無用的限購令,根本就沒有控制住房價;另一方面,取消了限購令,房價就未必還會大漲,持觀望態度的百姓仍然會繼續觀望,資金斷裂、老板跑路的房地產,也還會苦苦支撐。關鍵的問題在于,政府能不能把政策的變更與實施擺在桌面上,能不能按各種文件和會議中所提的“建設透明政府”、“讓陽光運行在權力下”的要求去做了。
偷偷摸摸地改變公共政策,遠遠比任何一個壞政策都更容易打擊市民和公眾對于政府的信任和信心。因此,奉勸那些偷偷摸摸取消限購令的城市,一味的躲藏終究不是辦法,政府做事不妨再陽光透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