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次出臺定向降準政策,這是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加大定向降準措施力度的具體舉措。
在融資成本仍然高企的背景下,對許多中小微企業而言,定向降準政策的影響無疑非常巨大。實際上,從中央層面到地方先后都出臺了一系列金融措施,用以支持“三農”、中小微企業以及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取得了明顯成效。
不過,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利率市場化不斷加速的當下,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各類實體經濟,都面臨著有效化解融資難題的壓力與挑戰。一方面,大量存在的非市場化資金需求主體扭曲了市場運行機制,傳統利率調控難以真正起到實效。另一方面,由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很大程度上與長期利率緊密相關,但市場參與者對資金市場未來走勢的預期存在不確定性,而無法將短期資金配置到長期資產上去,造成長短期利率之間的利差進一步拉大。
此次央行選擇再度“定向降準”而非“全面降準”,向市場明確傳遞出我國維持現有貨幣政策基本取向不變的態度。這一制度安排類似于央行動態差別準備金率調整機制,屬于貨幣政策的預調微調,體現出央行更加著力于結構調整的政策取向!岸ㄏ蚪禍省睂⒔o銀行業金融機構帶來一種正向激勵,貨幣政策有了結構調整的功能。
在向改革要紅利的關鍵時期,要實現金融帶動實體經濟增長目的,既需要相關政府部門的定向調控,更要不斷堅定市場化改革道路,充分發揮市場在信貸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金融市場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在這個過程中,最迫切的是要將信用風險引入金融市場,只有這樣投資者才能逐步建立起風險意識,那些回報率不高的企業將面臨較強的市場約束,同時還可確保金融市場中的信貸資金更多流向優質企業。
當然,在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資金更多地配置到實體經濟中需要支持的領域,確保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更加順暢的同時,實體經濟也需積極適應市場變化,培育高端產品市場,促進產能結構優化,在攻堅克難中打造競爭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