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經濟參考報·財智周刊》的22版改為“置業”,將為廣大投資者就地產投資領域提供專家意見及建議。在地產投資已經被各種制度和規定捆綁后,仍然希望能夠尋求到合適的投資機會和區域。
自從商品房面市以來,地產就不再是普通的家庭用住房的概念了。在提供完善合理的家庭居住環境之外,由于其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商品房完全可以算作一種投資品,只不過是附加著實用價值的投資品。
但在過去,由于無法區分保障性居住用房和投資性用房,導致了房價出現飛速上升,使得普通收入人群一房難求,從而帶來大量的社會矛盾。隨著國家保障性住房建設的逐步推進,這一情況在不遠的將來可能會出現緩解。而非保障性的商品房的投資功能,也在逐漸顯現。
關于房產,本周可以關注一系列數據。根據CRIC統計的24個典型城市成交數據,5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共成交1343萬平方米,環比減少9%,同比減少24%。
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2014年5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0978元/平方米,環比上月下跌0.32%,是2012年6月以來連續環比上漲23個月后首次環比下跌。
5月通常為房地產企業一年銷量的第一個高峰,但今年的“紅五月”并未出現。
究竟是出現了拐點,還是由于限購政策而導致了房價的膠著下跌,尚需時日證明。
6月4日,住房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馮俊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介紹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進展情況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整體房地產市場大多數指標還是處于增長過程中,增速放緩是市場自然調節的過程。”
馮俊認為,當前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基本情況是,大多數指標都在增長,只是整個增速在下降。“但這并不等于負增長,以前增速那么高,現在增速下降一點兒,也屬于市場正常的調節”。
和馮俊的講話相對應的,是一些城市對于下調售樓價的開發商發出了“限降令”,生怕樓價下降過快引起社會情緒波動,帶起已購房業主的“維權”愿望。
從國家層面看,政府是希望盡量地用市場的力量讓房價獲得穩步下降的空間和時間,但從地方政府的角度看,顯然現在的樓價下調趨勢來得還是太快,他們還沒有準備好。
那么,現在是不是出手買房的時候?又或者,還有哪些區域是值得投資人關注的,并且符合政策規定的?這些問題都將在將來的“置業”版面進行探討。有買有賣才算交易,有價有市才算市場。而我們,一直致力于探討如何在當下的理財領域,利用市場化的眼光和能力,尋找到真正合理的投資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