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監管部門表示,首發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意愿,自主選擇上市地,去哪個交易所上市不再與企業公開發行股數掛鉤。消息一經發布,很快引起資本市場各方的高度關注。
回想當初,滬深交易所建立不久,就圍繞上市資源、交易活躍度、輻射力等展開了激烈競爭。競爭促使兩家交易所努力尋找適合自身的定位和發展思路,貼近市場需求,改善服務,共同做大了中國證券市場規模。在這一階段,兩家交易所競爭同質化的苗頭有所抬頭,地方政府行政之手一度介入較深,也帶來了一些弊端。
大約在新世紀之交前后,管理層決定讓滬深兩家交易所錯位發展,深圳市場重點發展創業板,做中國的納斯達克;上海市場重點發展主板,做中國的紐交所。以頂層設計來規劃兩家交易所的差異化發展路徑,應該說是用心良苦,有利于兩所形成自己的特色,為不同類型的企業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也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社會上對兩所同質化發展的批評。
從這些年的實踐看,滬深交易所已逐步形成了各自特色,錯位競爭格局已基本形成,較為成功地解決了同質化問題!吧顝姕酢迸c“滬強深弱”的市場風格不時輪換出現。當經濟形勢和市場風格有利于藍籌股時,上海市場就會比較活躍;當經濟形勢和市場風格有利于中小企業時,聚集較多中小創業企業的深圳市場就會吸引更多目光?傊,市場風格輪流轉,沒有誰能專美。
雖然近一年多來,創業板在弱市中表現搶眼,但這畢竟只是階段性現象,如果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則市場出現新一輪風格轉換,也不是沒有可能。因此,對兩家交易所發展失衡的擔憂,也許是有些過慮了。從全球范圍看,交易所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要想在競爭中發展壯大,脫穎而出,一個重要的支撐點就是強化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模糊自己的特色。
話又說回來,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空間經濟布局主要由自發市場力量形成不同,中國經濟的空間布局帶有比較明顯的“頂層設計”色彩,這是中國特定的發展路徑造成的。決策者需要對各個片區、各個城市的發展進行規劃,需要兼顧不同區域的平衡,但這種行政力量的介入,應該以尊重市場為前提,以尊重各地的資源稟賦為前提,這亦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真正內涵。
計劃經濟時代,“計劃大師”想當然在地圖上畫線布點,結果不時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F在,決策部門更加重視經濟規律,但如何處理“頂層設計”與市場內在規律這對矛盾仍然苦無良方。說到底,解開這對矛盾的鑰匙還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的那句話:“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