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亞當·斯密以后,自由貿易在經濟學家那里獲得了廣泛支持。然而公眾對它支持甚少——準確說,只有認為自由貿易于己有利時,人們才會支持。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曾說過:對自由貿易的猜忌是相當誠懇的。尤其當人們認為自己“處于劣勢”,比如富國害怕窮國的廉價勞動力,窮國擔心富國工業強大。自由貿易造成失業,這是所有說法里最深入人心的。大概所涉及的是底層無保障的人群,最能引起人們關心。
外地商品服務太過廉價,本地無力與之競爭,這在任何國內市場都隨處可見。國際貿易的區別僅在于,落后者受了國界和關稅特殊保護才得以存在。當貿易者像跨越省村界一樣,正常和本地人做生意,失業問題才受關注。
貿易將造成失業,這是顯而易見的。貿易的作用是促進分工,使人們專心做有優勢的事情。分工期間失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關鍵是失業之后生活能否更好。
從受關稅和貿易保護的工作上跌落下來后,失業者去哪了?有些人會從事和本行業相關的事情,例如本地工廠倒閉,可能會有新工廠冒出來。通常情形是:新工作崗位會被創造出來。此前本地“就業機會飽合”,既有資源只能創造有限崗位,現在更廉價高效的生產方式進入,資源被用于滿足新的需求才成為可能。簡單說,鞋匠不再制鞋,但是所有人都能穿上更物美廉價的鞋子(包括鞋匠本人),鞋匠可能成了鞋店老板,也有可能成了裁縫。如果他一無所長,可能生活會變糟,這不是競爭對手的錯,這只能怪他此前過于懶怠,轉型緩慢。自由貿易督促所有人積極進取,對市場趨勢有所警覺,而非得過且過,靠著關稅和貿易保護過日子。
新崗位機會被創造出來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規模效應。在一個狹小市場內,很多商品和服務是無法被創造出來的。比如汽車行業,它需要大規模資本和技術投入,如果產出汽車過少,則平攤到每輛汽車的成本就會非常高。如果荷蘭人生產汽車只限于本國市場,那么汽車價格就會高到驚人;日本人把汽車賣到全世界,結果是汽車變得物美價廉。貿易的好處是,通過擴大市場來降低成本,進而創造更多財富。當生產財富能力增強,就業機會自然就增加。
1993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區時,一些美國人也曾憂心忡忡。當時有機構預測,工資低廉的墨西哥人將搶走美國人數百萬個工作崗位。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墨西哥確實增加了幾百萬個就業機會,同時美國也增長了上百萬個就業崗位。尤其在自貿協定覆蓋的行業,產品增長帶來的就業增長超過了預期。相同的事情發生在中國和東盟自貿區上,越南平均每年新增就業崗位超過100萬個,緬甸每年新增就業超過15萬個,中國廣西每年有數十萬人瞄準了東盟就業市場。放大到全國,因此獲益的人數不可估量。
自由貿易帶來的不只是生產效率提高、財富增加,它還使貿易雙方能互相倚賴理解,交流知識,形成和平友好的氛圍。從微觀上看,幾乎所有人都能從貿易中獲利——即便眼前短時間生計失敗,但是其生活成本能明顯降低,就業機會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