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昨日開始對機動車限購,政策發布時間只提前了5個小時。此前,杭州政府部門多次“辟謠”,表示不會限購。出爾反爾加上突然襲擊,當地政府的施政,公信力全無。抑或是,展示的就是權力的傲慢。
有第一個,就有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政策發布靠突然襲擊,廣州開了頭,天津學了步,到杭州這里已是胸有成竹,不僅搞突襲,還搞情報迷惑,成功增加了襲擊的突然性。為人民服務是正大光明的事情,用得著三十六計嗎?
權力變成了賦詩,感覺對了,就即興來一首。程序正義和法治思維,顯然不在考慮之內。陽光、公開、透明,在限購一事上統統變成例外。而這個“例外”無法可依,無據可循,官員覺得可以就可以。例外的口子一開,什么樣的事情不能成為例外呢?任何事情都可以成為權力越界的例外。時間久了,越權和干預就成了常態,權利就好像青蛙,被溫水給煮了。想想過去幾年的房地產市場,一限到底,限購、限價、限售、限貸,限得市場一點脾氣也沒有。無論是根據經濟學的常識,還是根據三中全會的決議,這都是政府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都不符合市場化導向的改革精神。
市場經濟愈是發展到最后,愈是強調法治。為什么?因為法治能夠提供確定性,能夠讓人們產生穩定的預期。說白了,就是抑制政府行為的出爾反爾和突然襲擊。干不干預無法預料,什么時候干預無法預料,這還是人治。讓我們來聽聽總書記是怎么說的。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不是不可以限,走程序,經法律,聽民意,請專家,接受公開討論。聽證會再是一個形式,也比沒有強。但限不能是惟一的方法。如果凡事搞不掂了都去在限字上打主意,就是懶政思維作祟。城市需要精細化管理,需要因地制宜運用法律手段和價格杠桿。比如,不限制購買,限制使用,少了行政干預,多了市場手段,容易取得共識。限制使用,也不是簡單的尾號限行和單雙號限行,仍應更多借助市場手段和價格杠桿,征收擁堵費以及提高中心城區的泊車價格。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收費必須是一本明賬,而不能在黑箱里。精細化管理需要政府學著規范起來,是約束,這也是為什么一些政府部門更青睞一刀切的限購,而怠于在精細化上更進一步。只有政府為改革斷腕,身先士卒,才能說服老百姓明白,“想要馬兒跑得快,就不能不讓馬兒多吃草”。
回到限牌這個事,希望不要成為跟風的事情,能少則少。即使非要跟風,能不能嚴肅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