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市場對中國經濟進一步放緩充滿疑慮,而穩定預期已成為中國政府的一件大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今年政府工作15個方面共55項重點任務分解到國務院各部門、各單位。會議確定了今年三項重點工作:一是堅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二是要努力保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三是需要著力提質增效升級、持續改善民生。這包括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按期完成包括棚戶區改造在內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任務等。
今年年初的經濟已顯示出疲軟跡象。匯豐的采購經理指數(PMI)顯示,2月中國制造業活動觸及7個月低點。貿易數據也描繪了一幅不太明確的畫面,1月出口強勁增長,而2月出現了收縮。更超出市場預期的是,工業生產、固定投資及社會消費品零售三項關鍵數據都大幅下滑,顯示今年經濟增長可能將明顯下行。
在不久前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兩會”結束后的新聞發布會上,李克強總理反復強調宏觀調控的區間論,就是增長和就業不能越出下限、通脹不能突破上限。從宏觀經濟數據看,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存在進一步向下的壓力,勢必將再度挑戰增長與就業的下限。
種種跡象表明,在宏觀經濟持續下滑的背景下,越來越近地觸及到政府容忍的底線,國內外市場對于不確定風險也持續放大,尤其是隨著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帶來的市場波動,引發市場持續看空中國經濟。在這個背景下,保持穩定成為重點。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以往簡單的投資慣性思維,當前更需要以制度性的措施來實現經濟的穩定運行。
人們擔心的是,倘若4月公布的一季度數據印證了市場預期,中國政府可能再度推出“穩增長”政策,將經濟增長穩定在下限以上。事實上,日前國家發改委集中公布5條鐵路線路建設項目的核準情況,總投資額約1424億元。此舉已經釋放了穩增長信號。而有傳聞稱,央行可能將在一季度數據公布后采取調降存款準備金率的措施,這方面的動向值得關注。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有跡象表明,中國央行已經放松貨幣政策,因為曾在去年12月飆升的貨幣市場利率近來大幅下滑。如果向金融體系注入更多的流動性,將為大型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提供喘息空間,它們正在艱難償還2009年貨幣刺激政策后積累的貸款。此外,放松政策還將有效地遏制社會不安定,因為企業將能夠為每年數以百萬計的進城務工人員創造就業機會。中國信貸增長在1月份繼續加速,已經使得市場相信可能存在一輪刺激政策。
不過,信貸刺激也將加大債務存量,過去5年里,中國的債務存量增加近一倍,其與國民收入之比從130%升至210%。由于債務風險增大,這又使得中國決策層慎重考慮,是否應當避免出臺新的刺激。此外,中國還應該讓違約事件發生,而不能由政府或國有銀行來兜底。這些看似反復的現象,顯示出中國在宏觀決策領域面臨著敏感而棘手的權衡:一方面是過猛地踩剎車,可能導致一波市場違約;另一方面如果放松政策,又將加劇市場上已經嚴重的信貸依賴。
眼下,中國在各種宏觀政策和改革政策上的糾結,主要是因為要在短期問題與長期問題之間取得平衡。某種程度上說,市場資金緊張的癥結在于利率市場化進程過于緩慢,從而迫使市場向影子銀行體系要求流動性,而監管層對地方債務和房地產等的調控政策進一步加劇了資金市場的人為割裂。因此,中國經濟去杠桿還得加快利率市場化,如此看來,央行當下表態要兩年內才能實現利率市場化用時太長,實際不利于中國經濟去杠桿化和結構調整。
總之,既然中央全面改革的核心方向是市場化,就應該展開得更加徹底。這將會衍生出一系列的重要改革——政府放權、國企放棄壟斷、市場準入放開、銀行信貸取消歧視、取消各種投資限制、取消重要商品的進口配額等,都會在市場中創造出巨大的能量。這種由于市場化改革帶來的新動力,就是中央領導層一直強調的“制度紅利”。制度紅利,一定要靠改革來創造。正因如此,在改革的安排上不能過于局限在短期目標和個別目標,更要關注系統性的戰略目標和系統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