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6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繼續下探,至6.1192元。而2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更是暴跌0.46%,創近三年多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2014年以來,人民幣累計貶值1.2%,現在看來,這足以讓去年底各界預期的人民幣“破6進5”預期成空,甚至人民幣貶值浪潮來臨的觀點,也開始甚囂塵上。
確實,目前,美聯儲已經宣布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美國經濟亦在穩健復蘇。而今年以來,新興市場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很多國家的貨幣遭遇大幅貶值。整體上,新興市場經濟體正在經歷一場局部的資本外逃危機。受此外圍市場的影響效應,人民幣其實也面臨著資本外流的風險,這是最近人民幣連續下跌的宏觀背景。
不過,就貨幣基本面情況來看,目前的人民幣連跌趨勢難以形成,只不過是暫時現象,并且也符合央行進一步擴大匯率波動區間的政策初心。
首先,中國仍然保持著巨額的經常賬戶順暢,外商直接投資數據也一直比較穩定,這二者足以支撐人民幣持續升值的大趨勢。再者,今年的整體經濟形勢呈現下滑態勢,本幣貶值只能進一步沖擊脆弱的經濟信心,央行穩定本幣的動機十足。而坐擁近4萬億外匯儲備的央行,也的確具備穩住匯率的能力。最后,從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交易)市場來看,人民幣遠期匯率跌幅沒有即期市場這么嚴重,這暗示著近期的貶值程度已經觸及下跌的邊界,貶值趨勢即將結束。
因此,可以說,近期的人民幣連跌不足為懼,關鍵的問題是,宏觀當局只需進一步把握住穩健的貨幣政策、匯率政策,讓人民幣匯率往市場化改革方向再進一步,而不能是像過往那樣,只是單邊的升值。有升有貶才應該是匯率常態。歷經十多年之后,人民幣匯率如果依然只是數字的由大變小這么簡單,各方繼續沿用“單邊必然升值”的邏輯來理解,那么中國將在既以形成的匯率困局中,永遠無法走出來。
而對于盤旋于中國經濟上空的看跌氛圍,我們當然也得高度重視。看空者,看到的是中國經濟的各種風險,不管是地方債的償債高峰期的到來,還是資產泡沫的可能見頂,貨幣擴張周期的終結,這些因素都確實關乎今年的經濟走勢,最終也決定了人民幣漲跌的命運。面對諸多風險因素,宏觀政策更需積極作為,讓長期的風險沉疴,盡可能地釋放出來。如此,人民幣匯率才可能穩定漲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