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仰馬翻的長假終于結束了。城市又將恢復正常秩序。每當這個時候,總會有一些統計總結說,在這個長假中,全體國民又消費了多少多少錢,其中有多少是在國內消費的,又有多少是在國外消費的。
仿佛一個長假放下來,不去關心下拉動了多少GDP,就跟沒放過假似的。這種“假日經濟”思維,在經濟發展到如今的階段,應該有一些改變。
當年,在內需疲軟階段,通過一個長假來刺激國民在國內消費,既有創新意義,又能讓大家享受到休假的福利,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但經濟發展到現階段,通過長假能拉動的內需在GDP總量里的比例已經開始下降。此時再提“假日經濟”,含義已經與過去有所不同,思考的方式和角度也應該出現改變。
在確保了基本的休假權益之后,全國假日辦恐怕應該歸屬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了。保證人民的法定休假和帶薪休假,更應該是假日辦接下來需要做的事情。每逢長假必人困馬乏的情況至今未變,每年也有從民間到專家層面呼吁的帶薪休假制應盡快完善。但這么多年過去了,很多人的帶薪休假仍然是塊看得見摸不著的大餅。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舊有觀念仍然將長假看作一個經濟增長點,因此更愿意國民全體休假,造成井噴式的經濟增長亮點。但實際上,除了春節這樣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全家需要團聚之外,其他時候的長假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往往是相反的。人們一方面放著假,一方面埋怨著集中休假的各種弊端。要將用經濟衡量一切的思考模式有一定的變更,使休假回歸到讓勞動者充分休憩的意義上去。將節日歸節日,假日歸假日,分開思考,使休假回歸其勞動法本意。
另一方面,要正視錯峰休假對經濟增長的長久持續性支持。在社會主義發展到現階段,工會工作應該不僅僅是發放勞保手套和電影票這么簡單了,要通過工會的努力,在保證員工休假權益的同時,也兼顧到企業生產發展的需求。錯峰休假的好處在于,可以讓企業不必在一年的幾個時段出現完全停擺狀態,通過有效的安排,完全可以讓員工休假與工作兼顧,企業甚至可能會因此減少支出節假日加班費的成本。
長假從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一年多次長假往往會影響正常的經濟規律,長此以往反而不利于經濟發展。而錯峰的帶薪休假,短期看也許會影響到企業的利潤,但長久看,能夠在保證員工福利的同時,不必全面停產,反而應該是企業更能接受的方式。
當然,無論思考模式怎么樣,節日和休假都應該是勞動者應有的權益,這是不容置疑的。春節過完了,讓我們先期待下清明小長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