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全國大多數省(區、市)已召開兩會,很多省份明確提出了今年三公經費的具體壓縮比例:壓縮比例最高的是浙江省,達到30%;北京市提出今年三公經費預算降低12%;河北省級機關將壓縮三公經費6%左右;江蘇、寧夏、青海提出將壓縮5%;上海市今年三公經費預算比去年削減了11.2%。(人民網、《解放日報》1月21日)
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對于引起民怨的三公經費,早些年的提法是“嚴格控制三公經費增長”,近年來的提法則變成了保持三公經費“零增長”,今年各地更進一步,普遍提出削減三公經費預算并明確具體壓縮比例。這既是順應民心之舉,也是對中央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精神的貫徹和落實。
自2012年底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加上2013年各項禁令相繼發布,各地各部門的“三公消費”受到極大抑制,三公經費支出大幅削減。根據央行此前公布的數據,去年10月政府存款余額達到41163億元,比9月增長19%,這是政府存款余額首次突破4萬億元。實際上,自從“八項規定”出臺,政府存款就一直處于上升態勢,去年5月存款余額重新回到3萬億元水平,此后一直維持高位運行。
政府存款大幅增長,是各地各級政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明證,令人欣喜,但政府手里有這么多錢,為何不大量投入到民生領域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初編制預算時民生投入有限、三公經費偏高,而在執行過程中,雖然三公經費大幅削減,但受預算的限制,節省下來的資金卻沒能及時改變用途,轉投民生領域,而是存在銀行里“睡大覺”。要解決財政資金閑置問題,首先就要從預算著手,通過調整預算編制來增加民生投入,減少三公經費,保證財政資金分配更加合理,支出更有效率。
政府厲行節約既在于平時不亂花錢,更在于嚴把預算關口,從源頭上管住政府花錢之手,這是反鋪張浪費的“釜底抽薪”之策。去年各地三公經費預算花不完,充分說明政府厲行節約的空間很大,很多三公經費支出其實是不必要的。今年各地提出削減三公經費預算,既是情理之中的順勢而為,也表達了進一步厲行節約、防止“三公消費”反彈的決心。從某種意義上說,削減三公經費預算是讓反浪費之風長盛不衰的保證,保證政府過緊日子就要從削減三公經費預算做起。
“只有政府過緊日子,老百姓才能過好日子。”近年來,雖然各項民生有了較大改善,但由于歷史欠賬太多,政府在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領域的投入仍捉襟見肘,很多普通民眾還面臨著上不起學、看不起病、買(租)不起房、養不起老等困境,亟需政府扶貧濟困。因此,各級政府厲行節約不妨從大力削減三公經費開始;而將更多資金用于民生,這也是公共財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