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湖北省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省2013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14年預算草案的報告。省級預算安排25億元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并把2015年的25億元提前到今年使用,以支持市縣擔保體系建設,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至此,通過近年來的預算安排,省級財政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基本形成,能夠覆蓋省內實體經濟的主要增長點,總額達到230億元。
去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工會第16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經濟形勢的報告透露,中央政府當年下放221項審批事項,力推“簡政放權”,給企業松綁,激發民間活力,0元也可注冊公司;同時推行結構性減稅,免除2萬元以下小微企業的增值稅、營業稅,釋放出鼓勵創業的積極信號。此外,2013年被稱為“禁令年”,從中央到地方各項規定、禁令不斷出臺,嚴禁公務員“吃拿卡要”、收受禮金,也減輕了企業負擔。
湖北省歷年逐步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尤其注重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僅今年省級預算安排25億元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并且把2015年繼續安排的25億元提前到今年使用,既有著現實需要,也是順時之舉。
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之根本,只有實體經濟健康發展了,虛擬經濟才能有所依托。美國之所以能順利走出次貸危機、金融危機的陰影,實現經濟復蘇,也就在于實體經濟發展良好——雖傷皮毛而未動筋骨。而中小企業又是實體經濟的重中之重,因為中小企業面廣、量多,既是最主要的稅源所在,又是擴大就業,進而促進社會穩定的最重要載體。
數據顯示,早在2011年底,湖北全省中小企業法人單位即達到24.83萬個,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的比重高達90.9%;在全省限額以上工業法人單位中,中小企業就業人數達到172.76萬人,占61.8%,而在批發零售業、居民服務業等行業中,這一比例更高。而隨著“簡政放權”、創業門檻的降低,可以預見將涌現出更多的中小微企業。省級預算安排50億支持市縣擔保體系建設,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既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體現,也是“未雨綢繆”之舉。
中小微企業所共同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融資難、貸款難,這嚴重制約其發展。一方面,是因為一些中小微企業實力弱、抵押物少,難以與銀行信貸實現“無縫對接”;另一方面,還在于銀行出于規避風險、降低貸款成本的訴求,更傾向于把貸款投放給大企業、大集團。而省級預算安排50億元加碼市縣擔保體系的建設、完善,則在于通過制度創新,強化擔保機構的資金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從而起到“信貸杠桿”的作用,使得銀行敢于貸款、愿意貸款,予中小企業以必要的資金支持,促進其發展壯大。這既是政府對企業提供公共服務的應有之義,同時也是因勢利導之舉。否則,中小企業要么只能貸不到急需之款,使自身發展嚴重受限,要么,就只能是通過民間高息借貸飲鴆止渴。此前,湖南吉首市、浙江溫州市都曾因民間高息借貸發生過“融資事件”,嚴重沖擊了經濟秩序,影響到社會穩定,使地方經濟元氣大傷。
“調結構、促改革”,箭在弦上。只有戮力于扶持中小微企業,促進其發展壯大,才能給經濟的持續增長、社會的長期穩定奠定一個穩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