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伊始,奧賽康就給新股發行改革“上”了一堂課。
利用新股發行改革的規則漏洞,奧賽康“詢”出了72.99元的發行價格,并且由于其他發起人股東持股均未滿3年,最終導致只有奧賽康控股股東才能套現,而其套現金額則高達31.83億元。根據招股說明書披露的數據,截至2013年6月30日,奧賽康的總資產僅為11.79億元。
隨即,奧賽康IPO被緊急叫停,一系列的新股發行改革“補丁政策”相繼出臺。證監會本周還公布了新股發行定價過程抽查第一批名單。其中涉及44家機構詢價對象及13家主承銷商。
新股發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發行人和投資者之間的利益博弈,發行人和投資者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本身并沒有對錯之分。奧賽康利用了規則的漏洞,將“適當發行老股”發揮到了極致。嚴格地說,奧賽康在市場道德上十分令人不齒,卻并沒有違法。
歸根結底,是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在設計上出現了缺陷和漏洞,尤其是在老股轉讓方面。相關利益群體看到了這個空子,并且狠狠地利用了起來。這一次,證監會反應迅猛地對這一類事件在第一時間喊停,既有裁判的威嚴,也有對投資者家長般的關懷。
但市場更多地需要的是裁判。在去行政化和市場化監管的平衡中不斷找尋自己的定位,隨著新股發行改革的深入,證監會必將找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監管之路:既兼顧市場公平,又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
也應該看到,之前先是持續一年的IPO暫停,然后重啟后又忽然叫停。政策的漏洞需要修補,政策的一貫性也需要重視。證監會并不需要判斷新股發行價是否過高,這是應該交給市場操心的事情。但及時喊停、對違規和鉆空子的公司說不,是證監會在改革中必須做到的。
在過去的半年,證監會致力于逐步將新股發行審批制向注冊制轉變,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審批給市場以自由。需要提醒的是,沒有一種制度是完善的,證監會需要做的是用制度手段逼迫固有的利益團體讓利,在制度范圍內達到各方利益的平衡。在此期間,必然會遭遇各種挑戰和試錯,奧賽康不過是其中一個而已。也正是由于有這樣的挑戰和試錯過程,制度才會得以完善。
在奧賽康事件后,至少老股轉讓方面,以后不會發生類似事件了。證監會也要習慣這種來自市場機構的試探和較量,隨著今后市場化程度越來越深入,這種試探和較量還會越來越多地出現。
事實就放在這里,奧賽康和承銷商中金這次成功地觸怒了證監會。如何把壞事變成好事,把刺兒頭挑出來的刺兒給舉一反三地修補回去,這就考驗證監會的氣度和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