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經濟學認為,擴張貨幣可以降低利率,刺激經濟。但實際情況并非總是這樣。貨幣擴張后最終會因為通貨膨脹而不得不緊縮,擴張之后再緊縮,必然大幅提高利率,扼殺經濟。
貨幣擴張,也許短期消費物價指數不會上漲,但一定是資產價格上漲了。隨著資產價格上漲,最終價格上漲會傳導到消費品市場。當消費品價格上漲后,政府就必須要收縮貨幣了。
當政府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時候,一開始利率是下降的。但是由于其后必然面臨緊縮,這種利率下降只是一個短期現象。擴張初期,由于資金好貸,利率也低,企業和個人于是增加投資,擴大生產。不一定是實體經濟領域的投資和生產,也可能是在資產市場上炒房、炒地、炒礦而購買房產、地產、礦產等。可是剛剛增加了投資,擴大了生產,政策就轉向緊縮。這種情況下,面對再高的利率,企業也得貸。貸,總還可以獲得一定騰挪時間;不貸,就意味著立即死去,血本無歸。政策不穩定,急劇轉向,因而會大幅提高企業的財務成本。
政策擴張,于是你貸款蓋房。貸款400萬,利率20%,房子建成可以獲得500萬的收入,你有20萬的利潤。四層樓的房子,蓋了兩層,現在政策緊縮,利率提高到40%。現在,蓋這后兩層就得花費280萬。問題是,現在你貸不貸?你要不要繼續把房子蓋完?貸,當然要貸,繼續把房子蓋完,因為把房子蓋完需支付280萬,但最終可以獲得500萬的買房收入。雖然整體來看你是虧了的,建這棟房子前后總共投入了580萬,最終只能賣500萬,虧了80萬,但是你要是不繼續貸款蓋房子的話,蓋前面兩層投入的240萬就打了水漂。
當前面兩層已經蓋好,你決策要不要繼續蓋房子的時候,其實是不用考慮前期的投入的。你只需考慮現在你投入多少,可以掙多少。現在你投入280萬,可以掙500萬,當然要繼續把房子建下去。過去的投入,老百姓叫它“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經濟學叫它“覆水難收,歷史成本不是成本”。政策多變,一松一緊,會大幅扭曲企業的營運成本的。
2010年至2011年,不只是利率高、貸款難、企業倒閉潮,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極短的時間里,出現了利率從17.96%到40%的巨幅拉升(以浙江溫州一帶最為典型)。短期利率巨幅拉升,就是因為政策短時間內急劇轉向,一松一緊把利率拉上來的。
政策變化拉高利率的另一個機制是,經濟本來處在下行通道中,然而政府貨幣擴張,造成經濟虛假繁榮。但是這些產出最終不是經濟所需要的,當經濟面臨通貨膨脹而不得不緊縮貨幣的時候,虧損和壞賬便難免發生。但是欠別人的錢卻是硬約束,而且由于債權債務鏈環環連接的緣故,一筆壞賬會派生出眾多的壞賬來。去年6月以來中國不斷出現的錢荒現象,以及與錢荒現象相聯系的高利率現象,就是這一機制內在作用的外在表現。華爾街金融危機后,全世界都超發貨幣,然而今天全世界都利率大幅度上升,個中也是這個原因。
所以,最好的經濟政策是提供穩定的財政、貨幣環境的政策。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今天,全世界領導人都不是終身制,這使得他們都有超發貨幣的內在沖動,而信用貨幣時代又為超發貨幣提供了可能條件。讓你向前猛跑100米,然后折回來向后猛跑100米,再折回去向前猛跑100米,幾個回合下來,你一定會口吐白沫,倒地站不起來。企業也一樣,經不起這樣一松一緊反復折騰。你經營飯店,今天一千個客人,明天一個也沒有,你這個飯店必黃無疑。今天賣一千,明天一個也賣不出,你就不知道怎樣下菜。政策多變,企業就會無所適從。今天世界經濟遇到的困難,其實是政策的困難,深層次又是財政貨幣制度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