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經濟學家在某視頻節目中認為春運時民眾買不到火車票是因為火車票價格低,因此為了解決這種“一票難求”和擁擠的情況,火車票應當漲價,抑制需求;同時,給窮人貨幣補貼。
有關鐵路運營,事實上已到了一個改革的節點。鐵道部變為鐵路運營總公司等,均預示著鐵路運營將走向市場,圍繞鐵路票價進行討論也并非毫無意義。
價格影響供求,提高票價,自然會減少乘坐火車的人群,從而達到分流的目的。但道理雖然很簡單,實際中卻很難付諸實行。因為,火車在當下不僅僅是一項市場服務,更重要的是一項公共產品。提高票價,火車壓力雖然舒緩了,但同時困難人群的出行壓力也增加了。
通過對困難人群進行補貼,以彌補其因火車票價上漲造成的損失的做法,必須考慮到一些可能存在的衍生問題。困難人群如何劃分,補貼多少給他們?如何補貼?如何監管這種補貼?凡此種種都是一個系統性的大工程。簡單的說一聲補貼,可能并未能達到這種效果。更何況,以低收入群體而論,其人口基數并不在少數,這樣龐大的一筆補貼開支,可能還不足以抵沖火車票價上漲帶來的利潤。
火車票是否漲價不僅是道經濟學命題,它更是一道民生命題。補貼困難群眾等等做法,恐難落地為具體的福利政策并付諸實施。更重要的是,春運是剛需,一般交通工具的總運力如果沒有明顯提升,春運群體的總需求事實上難以舒緩,提高票價所謂的分流,不過是把人流分到了汽車等普惠性交通工具上,而后者的運力并不樂觀。至于關于航空票打折的類比,其實更難惠及底層民眾。
不過,可以不贊同某人的觀點,但無需以粗鄙的語言回應。經濟學家作為公共意見表達的重要群體,在事關火車票價這類話題上有著其專業特長。有關火車票價的話題,也屬市場經濟范疇的重要話題,它不僅需要社會群體的關注,更需要專業群體的理性探討。當我們面對諸如要不要提高火車票價,以及鐵路運營市場化等等話題時,不妨如哲人所言,先為自己預設一個“無知之幕”,超越自身利益所帶來的認知偏差,從而保持一種專業務實的探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