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在今天象征性意義或許更大些。中國貨物貿易的龐大反而凸顯了服務貿易的孱弱。整體貿易結構上的不平衡與貨物貿易自身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使中國仍難稱貿易強國。在追求進出口貿易平衡、可持續增長、提高服務貿易出口、提升貿易后勁的征程上,不容我們有稍稍的喘氣。而外貿體制機制的創新和戰略調整,是中國外貿的希望所在。去年秋天啟動的上海自貿試驗區,若能盡早釋放出政策所期待的外貿新活力,對我國乃至周邊市場,毫無疑問都具有示范效應。
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2013年首次突破了4萬億美元這一歷史性關口,達4.16萬億美元(25.83萬億人民幣),進而取代美國成了全球最大貿易國,國際輿論對此理所當然給予強烈關注。分析人士因此估計,2013年中國貿易總額將超過美國2500億美元,未來幾年中美貿易總額的差距或還將繼續擴大。從超過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到超過日本成為全球GDP總值第二大國,再到如今超過美國躍升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經濟體量的壯大一次次凸顯出今日中國在世界經濟的影響能量。
國際貿易規模是衡量一國開放經濟的標志,而其中重要衡量指標就包括國際貿易的絕對額,國際貿易占一國GDP的比重。就以2013年中國GDP增長率7.5%計,中國進出口貿易額占GDP比重將高達45%。而據美國最新的官方數據,2013年前11個月,美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53萬億美元,預計全年為3.7萬億美元,進出口貿易額度占GDP總值16萬億美元的比重則為23%,這比中國低了22個百分點。
中國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同時也反映了今天的中國人正享受著世界上最先進生產率帶來的成果,國際最先進的技術、管理以及文化思想等與中國的融合度越來越強。無疑,這給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提供了堅實基礎。
還有一層特別的意義在于,中國第一貿易大國的地位是在極端嚴峻的全球貿易形勢下獲得的,而且中國貿易總量也未能實現2013年8%的增幅。這也告訴世人,中國外貿出口雖然在國際金融危機后遭遇了重大挫折,面臨著各種外貿保護主義壁壘,但外貿增量動力依然強于美歐日等主要貿易伙伴國。要知道,2013年的中國外貿,還接連遭遇勞動力價格攀升,外需市場疲軟,人民幣持續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多重阻擊,取得如此的外貿業績,著實不易,足以說明中國外貿極強的抗壓能力。
但今天的中國已過了為統計數據而狂喜自傲的年代。因為有13多億人作為分母,GDP和貿易總量一被人均,“內涵”排名總會陡然下跌。且不說我國的服務貿易仍然處在低位,還不及美國的一半。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數據,2012年,我國進口商業服務位列全球第五,在出口的服務貿易中,次于美、德兩國,位列第三。從官方到民間,國人的這點自知之明還是有的。有貿易專家就認為,雖然這一超越具有象征意義,中國貨物貿易的龐大反而凸顯了服務貿易的孱弱。整體貿易結構上的不平衡與貨物貿易自身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使中國仍難稱貿易強國。
更何況,若再冷靜分析一下,中國貿易在全球第一的靚麗外表下不無隱憂。最突出的是貿易不平衡,這包括出口和進口的嚴重不平衡以及出口貿易的不可持續性,前者帶來的巨額貿易順差,既是通脹隱患,又不時引發國際貿易紛爭,后者因為服務貿易的短板而使我國在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能源制約以及環保成本壓力增大的新情況下處于被動地位,更遭遇歐美等發達體發起的一輪又一輪貿易戰。
預料,在成了全球貿易第一大國后,我國外貿還將面對更為嚴峻挑戰。試舉其犖犖大端者,便有外貿成本逐年高企,國內外貿企業競爭力降低;人民幣持續升值且幅度較大,而且面臨美國一直的政治壓力,中國外貿出口缺乏后勁;還有占中國外貿半壁江山的加工貿易面臨產業的轉型升級,制造業實際外資下降幅度較大,中國世界工廠地位正被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削弱這樣幾個方面。最新數據表明,去年前11個月,我國制造業吸引的海外投資較上年同期下滑5.7%,至647億美元,比2012年下滑了7.1%。相比之下,勞動力成本很低的越南的外商直接投資(FDI)飆升了逾80%。這無疑制約了中國外貿出口的發展后勁。另外,中國多年積累的產能過剩,對進口需求也是抑制。
我們沒有退路,必須創新外貿發展方式和構建新的開放體制予以破解;對于全球經濟復蘇、歐美外需市場提振帶來的機遇,更要適時抓住。轉型期的中國,依然離不開長期穩定的經濟增長來沖破中國現代化遭遇的重重迷障。新的一年,全球經濟形勢好轉,尤其是美歐日三大市場經濟復蘇的趨勢明顯?傮w而言,我國進出口形勢前景可期。
以十八屆三中全會為分水嶺,我國外貿正從外延的量向內涵的質轉化。我國的開放性經濟體制正在從“外向”為主走向“內外兼修”。這個新變化,一方面舒緩了中國經濟的外貿依賴性,另一方面也給中國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只有靠內需外貿兩大市場的合力,才能確保中國經濟永續發展。低附加值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不轉型升級就沒有前途,即使出口量維持高位,在勞動力成本提升和人民幣升值所致的利潤降低背景下,外需市場之路也會越走越窄。外需市場倒逼外貿企業轉型升級,是中國外貿企業面臨的嚴峻挑戰,也是最大機遇。
此外,開放性經濟體制的創新,為我國外貿開辟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外貿體制機制的創新和戰略調整,是中國外貿的希望所在。去年秋天啟動的上海自貿試驗區,若能盡早釋放出政策所期待的外貿新活力,對我國乃至周邊市場,毫無疑問都具有示范效應。與此同時,內陸地區的開放戰略,也給我國外貿欠發達地區提供了外貿活力。
伴隨著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的退出,美元升值預期的提升,對我國至少意味著美國市場向好、人民幣或將相對貶值兩重利好。這兩重利好,有助于提升我國外貿企業的競爭力。當然,人民幣升值的幅度也不容忽視,這對中國商品出口未必是利好,對于進口卻是好消息。
總之,中國成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在今天象征性意義或許更大些。而我國將要應對的挑戰卻是實實在在的:在追求進出口貿易平衡、可持續增長、提高服務貿易出口、提升貿易后勁的征程上,不容我們有稍稍的喘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