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23日發表文章表示,加快建立提質增效升級監測體系和綜合評價制度,不斷淡化GDP(生產總值)在政績考核評價中的作用。 追求GDP增長,本身并無問題。因為社會進步與民生福利改善都需要經濟發展提供財力支撐,離開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民生改善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那么,問題在哪兒呢?在“GDP至上”的扭曲評價機制,在以犧牲土地、犧牲環境、犧牲法律、犧牲百姓利益為代價的畸形GDP政績沖動。在這種政績追求與評價制度下,經濟社會很難實現統籌協調科學發展。 今年11月份,《關于開展“四風”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和加強制度建設的通知》下發,中央首次提出堅決糾正唯GDP用干部問題;前不久,中共中央組織部印發《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提出八項要求,明確不能搞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排名,不再以GDP論英雄……相關規定連續出臺,劍指長期以來地方官員追求短期效應,盲目舉債搞‘政績工程’造成的資源重大浪費,彰顯了中央終結“唯GDP論英雄”的決心。 改變唯GDP論英雄的做法,核心在于改變過度關注GDP指標的干部考評體系,建立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政績考核,就像交警的指揮棒,這個棒往哪里指,意味著對車輛行人的引導。干部考核評價體系的各項因子多了,GDP指標所占的權重輕了,自然就會調整官員的工作重心和努力的方向。 淡化GDP,并不意味著地方官員在經濟發展方面無所作為,而是要官員更加重視民眾的“幸福指數”、“環保指標”、“就業率”、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民生改善方面的內容。這種科學政績觀意味著對各級官員未來的工作要求更高,也意味著官員的執政水平和自身水平需要更上一個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