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對于昌九生化的流通股股東來說,無疑又是一個悲催的日子。這是該股票繼11月的7個跌停之后臨時停牌、12月20日復牌繼續跌停之后的第9個“一”字跌停。未來股價將怎么走,恐怕誰心里都沒有底。
那些在高位吃進,虧損累累而又無法脫身的中小投資者固然讓人同情,那些融資買入者更令人唏噓。但是,“受害人”也不妨捫心自問: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這出悲劇?自己是不是也有一份責任?
維權的昌九生化投資者一直有這樣的觀點:公司方面的公告“澄而不清”,留有巨大的想象空間。我們將時間拉回到2012年的12月28日,看看所謂的“12·28”公告。公告中,贛州市國資委給上市公司的復函是這樣的:“鑒于組建國家級南方稀土大型集團的方向、途徑、方式等尚未確定,稀土產業整合工作尚未到位,市屬國有稀土企業的產業結構、資產質量等方面還不具備整合上市的條件,因此,沒有將市屬國有稀土資源、資產注入昌九生化的考慮!本褪沁@寥寥百字,讓投資者充分展開了想象——目前條件還不成熟,那么條件成熟之后呢?人性的弱點讓他們選擇性失明。其實,“沒有將市屬國有稀土資源、資產注入昌九生化的考慮”,這么明白的表述為什么會視而不見?公告之后股價的走勢,也說明了人們的想象力是何等的豐富。實際上自2011年11月11日以來,公司共發布了20多個異動和澄清公告,而市場偏偏一直“誤讀”,而據監管層的初步核查,并未發現昌九生化信息披露存在違法違規問題。這其中如此巨大的偏差,實在耐人尋味。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多元、價值多元的時代,對不同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也正因為世界的多樣性,作為投資者,更應該有一些基本的價值判斷和基本的投資原則,而不能隨波逐流、盲目跟風。就拿昌九生化來說,且不說從公司基本面看不出多大投資價值,即使有可能重組,又有多少人愿意在股價那么高時去當冤大頭呢?偏偏陶醉在“誤讀”中的中小投資者依然前赴后繼投身其中,痛定思痛,當有所反思。
中國的證券市場離成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不妨先讓自己變得成熟起來,至少對投資對象要有基本的價值判斷。這或許是昌九生化這一悲劇事件帶給我們的一點有益啟示。事件還在繼續發酵,或許還會有意想不到的變數,但無論如何,它已經給廣大投資者上了一堂活生生的風險教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