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房協近日發布的《廣東省縣域房地產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全省半數縣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出現供應過剩風險或已明顯供大于求,有可能出現“鬼城”、“空城”以及超規模造城等風險。(《新快報》12月11日)
近幾年,雖然有關“鬼城”的報道一波又一波,媒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視頻,展示了十多個城市在建設中存在的“空城”、“鬼城”怪相,但所涉城市沒有一個明確承認。
不承認“鬼城”并不等于就沒有“鬼城”。這些年,“造城熱”席卷各地,國家發改委對12省區的調查顯示,平均每個地級市要建約1.5個新城、新區,而且,許多新區動輒就是數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的大手筆規劃。但這些新城、新區,除了體現地方主政者的魄力和意志,在規劃打造前,有沒有考慮到當地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能力,又有多少是聽取了百姓的意見呢?
雖然地方政府在就“鬼城”的說法辟謠時信誓旦旦,比如“城市化的進程不會像種白菜樣幾個月見效,需要一定緩沖期”等,但據報道,這些在樓盤被建成后被大量閑置的城市,后期改造無一不是主要靠“拉人填城”的方式來消弭“鬼城”質疑,這不僅無形中增加了城市區域建設成本,也給城市發展埋下諸多隱患和不確定因素。
以昆明呈貢為例。數年前,這個規劃面積160平方公里的新城就被報道為“動物和樓比人多”,從2003年開始,當地就提出通過10到20年建設呈貢180萬人口的目標(《春城晚報》8月16日),現在,雖然當地將10所高校的20萬學生和昆明的8000名公務員拉過來“填城”,人口也僅達到30萬。
再有,城市發展需要產業支撐,否則即使拉再多人來也難以留下。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區造城之后,讓周邊大量農牧民過來“填城”。政府為留住他們,一開始除了給其提供住房、還負責落實工作、社保等,但隨著當地過分、單一化依靠的煤炭市場冷淡,財政吃緊,政府對農民的工作、社保有心無力。如今,許多農民又開始懷念以往的田地和牧場。
“鬼城”、空城的背后,有面子工程,有政績沖動,更有土地依賴和畸形的發展觀,其潛在危害除了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巨額經濟損失、透支未來發展等,也可能給地方信貸帶來巨大風險。富有戲劇性的是,今年以來,即便“鬼城說”甚囂塵上,但包括世茂、恒大、碧桂園、新城在內的諸多地產商都加快了在三四線城市拿地的步伐。這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繁榮,有多少是泡沫,是不是到了該好好評估一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