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央組織部印發《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最大的亮點在于更加強調經濟發展質量的考核,旨在全面破除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的“唯GDP崇拜”。十八屆三中全會結束后,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時期,需要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而在歲末及時印發《通知》,推出新的政績考核制度,將為完成明年改革發展任務和順利推進我國正在推進的經濟轉型提供強大的組織保障。
歷來考核評價是指揮棒。在黨政層級結構中,政績考核評價與官員的職務發展空間存在密切的相關性。因而政績考核評價體系與制度的調整,將對地方黨政領導班子與領導干部的行為導向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也將直接決定地方領導干部的行政行為與經濟決策。
在過去相當長時間里,我國地方黨政領導班子與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評價,過于看重經濟增長總量與速度指標,而對經濟增長質量重視程度不夠,且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考核比重偏低,客觀上形成了“唯GDP崇拜”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一定程度上偏離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在這樣的政績考核指揮棒下,地方黨政領導干部更加關注地區生產總值規模與增速,甚至還會出現犧牲與破壞資源和生態為代價,盲目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盲目舉債搞工程建設、盲目新增產能的非經濟理性行為,導致經濟增長效率低下,政府債務快速增長,投資質量不佳,產能過剩矛盾加劇,生態環境逐年惡化,資源日益枯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處理好“穩增長”與“調結構”、“轉方式”的關系。但部分地方政府以“穩增長”為借口,“穩定壓倒一切”,選擇性忽視在穩定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更加需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甚至在“轉方式、調結構”進程上還出現倒退。這樣的行為模式,在“唯GDP崇拜”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下應是合理預期。
當地方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不足之時,部分地方黨政領導干部不是深入分析經濟內在機制上的問題,不是推動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是重復使用擴大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利器,而是想方設法籌集項目建設資金不惜政府債務盲目擴張為代價。這樣即使可以在短期內取得地區生產總值的統計增長,但全無效率可言,更無質量提升的可能,而且還為未來地方發展留下沉重的經濟、社會與環保負擔。
應該看到,經濟運行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如果可以通過大肆舉債搞投資建設并一勞永逸推動經濟持續增長,那么就不會發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實際上,投資增長空間也要受到實體經濟發展現狀與潛力的制約。脫離實際的投資規模擴張,將會給未來的經濟發展帶來沉重的負擔。特別是現在項目建設大多屬于一次性投入,如果要維持相同速度的經濟增長,那么需要未來投入更多的項目進行建設,而這本身在財務上是不可持續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美國幾個規模相當的州政府宣布破產,已經充分說明了政府舉債規模是有約束的。因此,《通知》要求把政府負債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強化舉債情況的考核、審計和責任追究,這實際上是向過去依靠投資驅動的地方經濟增長模式敲響警鐘。
不僅如此,在“唯GDP崇拜”的政績考核評價制度下,我國經濟增長的環境代價頗為高昂。清山碧水、藍天白云,已經是稀缺資源。在霧霾較為嚴重的城市,空氣清新是一種奢侈。過去北方城市沙塵暴比較厲害,一遇到大風,漫天黃沙,所以人們期待風和日麗的日子。如今,人們熱烈期盼大風來臨,因為只有大風才能吹散籠罩在城市上空厚厚的霧霾,換得暫時的“喘息”之機。不久前,幾乎籠罩半個中國的連綿霧霾,持續時間之長,在中國有觀測歷史上可謂是絕無僅有。空氣污染,水資源污染、土壤污染、生態環境破壞,所有這些都是我國過去粗放式經濟增長的副產品,已經嚴重威脅到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幸福感。
可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已經是刻不容緩。《通知》提出,“把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社會和諧進步、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建設等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加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消化產能過剩、安全生產等指標的權重。”是適應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有質量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通知》明確了要提高相關指標的權重,這對于引導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科學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此外,《通知》規定,“不能僅僅把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作為政績評價的主要指標,不能搞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排名”,從根本上動搖了“唯GDP崇拜”的政績觀。這是因為,即使可以取得短期內的GDP總量較快擴張,也無法得到組織部門較高的評價。GDP增長速度和總量排后的地方黨政領導,只要是提高了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率,也一樣可以獲得組織部門甚至更高的評價。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夕,中共中央組織部印發《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可謂是用心良苦。盡管讓所有的領導干部在短期內放棄“唯GDP崇拜”的政績觀也不現實,但我們還是有理由熱切期盼《通知》出臺將對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產生“醍醐灌頂”的作用。同時,我們也期待通過新的考核制度,激勵地方官員更加努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更加注重環境保護,更加注重民生和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