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第六屆胃腸腫瘤學術研討會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胰主任何裕隆教授指出:現在廣州市大約每10萬人中有50個人患腸癌,而全國患病率還在以每年4.5%的速度增加,這與灰霾等環境污染不無關系。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全國104個城市重污染,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大霧和霾橙色預警。在這種無以躲避的生存環境中,任何關于霧霾致病的說法與消息,都會刺激公眾越來越敏感的神經。
霧霾是不是腸癌的致病要素,普通如你我者無從知曉。一方面是專家學者的言之鑿鑿;另一方面,包括某些專家學者也認同,癌癥的發生是一個長期的緩慢過程,肺癌、腸癌等發病率目前增速上升,“病因必定是10年前或更早就有了”。但是,10年前我們尚未見到過“讓人近視”的灰霾。兩方面的考量,不免讓民眾莫衷一是。
專家學者也往往是各持己見。最近,中國社科院、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綠皮書指出,霧霾天氣現象可使慢性病加劇、使呼吸系統及心臟系統疾病惡化、改變肺功能及結構、影響生殖能力、改變人體的免疫結構等。隨后有醫學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表態,霧霾對生殖能力即使有影響也不會太大。再向前追溯,今年年初,科普人士方舟子與鐘南山院士,曾有過一輪灰霾是否導致目前肺癌高發的爭議。
霧霾危及民眾健康安全,這是無可爭議的。但是,在當前的信息平臺上,霧霾似乎成了“包致百病”的萬惡之源。這既表現出了學界的浮躁跟風之氣,也在根本上于防病抗霾沒有益處。
譬如生殖力、免疫力降低,以及這癌那癌發病率上升,最大的致病因素是哪個,在諸多誘因中,也有個輕重的序,廓清這些有利于民眾主動防病,也有利于衛生等部門在疾病預防上“對癥下藥”。同時,霧霾對人體健康的威脅,也需要科學的調查研究,厘清危害,有助于政府部門治霾、防霾的決心,以及重污染天氣中加大應急措施的實施。據悉,霧霾的根本治理需要二三十年時間。在這漫長的惡劣環境煎熬中,如果總是霧霾“包致百病”,即使能夠讓霧霾的危害備受重視而得到加快治理,也很可能會忽視了其他的致病因素從而難以降低發病率。
所以,厘清霧霾的危害已成當務之急。霧霾洶洶,到底兇在何處,只能向學界的嚴謹與務實要答案。事關民眾健康福祉,學界不能再嘈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