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就能聽到有關人民幣國際化的正面消息。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周二表示,人民幣在10月份超過歐元,成為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SWIFT有關負責人評價稱:“人民幣顯然是全球貿易融資的領先貨幣,在亞洲更是如此!
人民幣近幾年來國際化步伐邁得既穩健又快速。中國相關部門極富智慧,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態度低調務實,政策制定者并無豪言壯語,但各種政策都能切中肯綮。
實際上,“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愿景,很少出現在貨幣當局的政策表述當中,取而代之的是“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為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從2009年7月開始,中國央行以貨物貿易為起點,開展了跨境交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隨后人民幣的跨境使用一日千里,至今已頗具規模。
有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人民幣支付28000億元,占外貿總額的比例為13%,而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這一比例分別為2%、7%和10%,從中不難看出人民幣跨境使用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
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不斷擴大,已經具備了國際結算貨幣的雛形,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一個重要的判斷標準。另外一個重要標準是發揮國際儲備貨幣功能。雖然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歡迎程度持續提高,但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的國家僅有少數幾個,人民幣離真正的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通往國際化的道路上,資本項目可兌換是不可回避的步驟。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對此著墨較多,提出要“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相比于利率、匯率等話題的寥寥數語,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受重視程度更值得關注。
對于資本項目可兌換,外界還有著各種各樣的擔心,比如擔心資本流出、擔心熱錢沖擊等等,所以《決定》中也提出,要“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外匯管理部門正按照部署緊鑼密鼓地準備,在擴大開放與風險防范之間尋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