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一直從事國際投行工作,過去13個月的時間里,香港資本市場不太景氣,內地不少同業的日子似乎更為艱難。不少投行空談業務創新,但骨子里卻無法擺脫過分依賴新股業務的境況。
中國內地新股IPO市場在發展的道路上,波折頗多,經歷了第八次停頓后,將在2014年1月重新啟動。在中國證監會召開新聞發布會期間,筆者原本正在廣州整理資料,準備應邀出席一家美資財經媒體主辦的演講會,并就內地金融改革作主題發言。內地改革速度之快,往往出乎意料,內地金融改革如箭在弦,或許有一天金融企業再次被允許混業經營,但在這場競賽中,中國券商們,抑或是投資銀行兄弟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券商業對比起金融業兄弟,如銀行或是保險,規模偏小。筆者在此略舉數項資料:截至去年底,中國銀行業的總資產規模為中國證券業同期規模的75倍以上,營銷網點的總數量則為證券營業部數量40倍以上,債券承銷總金額則為券商承銷額幾近兩倍,銀行理財產品余額總數大約是券商受托管理資本金的4倍。彼此競爭力相差甚遠。
按目前處境判斷,中國金融業一旦允許混業經營,沒有銀行做靠山的券商或者是獨立券商形勢絕不樂觀。上述數字表明了一個殘酷的現實,證券行業若不創新、突破的話,就要挨打。中國券商業競爭激烈,創新是提升競爭力的必要手段,不過目前中國所有券商不論大小均采取“金融超市”的模式,同業之間的產品和服務完全同質化。在成熟市場如美國,除了有大型綜合型券商投行之外,還有專攻不同細節的專家型小投行、折扣券商和地區券商,這些精品金融機構在中國幾乎是不存在的。
內地市場新股重啟將成為券商投行業務的救命稻草,雖然短期內對二級市場帶來壓力,但這也代表了中國股市將從壞消息盡出的絕境中走出來。關于新股發行,估計需要至少1個月左右時間進行相關準備工作,預計到2014年1月以后,約有50家企業完成程序并將陸續上市。同時,內地將進一步推出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配套措施,監管模式將逐步從“核準制”向“注冊制”過渡。
IPO終于回來了,筆者認為投資者不應過分抱怨,倒應積極面對市場短期的波動。長遠而言,股票的質素取決于企業的業績和增長,新股數量的多與少不應是一個關鍵因素。如果新股質量好,投資市場一定歡迎。若整個市場理性把握此次改革契機,這對各方也將會是好事。
對券商而言,筆者認為規范與創新必須并肩而行。規范方面,重點在于規范市場參與者、發行/定價機制、上市公司治理三個方面。創新方面,中國目前熱議的優先股、個股期權等等都是行業需要加速發展的方向。
近年,不少有利券商業發展的政策一步步出臺,如證券業準入管制、擴展業務空間、提升杠桿水平等等政策,政策旨在提升行業全方位全面加速發展。在行業整體發展上,筆者認為區域股權市場和柜臺交易市場也在穩步成型。而在資產證券化方面,雖進展緩慢,但潛力甚大。與此同時,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甚速,券商也力求從中分得一杯羹,在運用程序(APPS)、微博等等通訊軟件上全面改善推廣業務和產品。
制度改革和業務創新將會是券商業未來發展的趨勢,而產品多樣化、業務多元化則是券商業發展的方向,所有從業人員必須重新構建思維。不創新,勢將被歷史的潮流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