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1月28日《華夏時報》報道,官方數據顯示,今年累計中斷繳社保的人有3800萬,占城鎮參保職工的一成還多。對這一群體的遺留問題,尚未發現有明確對策。
生老病死,人生四件大事。現在的情況是,一邊在擔心未來養老,一邊又拋棄社保,這或許才是最無奈的“怪現狀”。9月份,在2013年中國養老金國際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珍也曾指出,在人社部做的一項調查中,有23%的工作人口中斷了繳費。
中斷之后帶來顯而易見的兩個問題:一是這部分人的養老問題堪憂。考量“拋棄社保”的對象,多是流動性強的靈活就業人員,基本不排除以下四種情況—要么是因為下崗失業而被迫中斷,要么是企業為了控制成本而從來不繳,要么是各自為政的社保政策難以接續后逼人中斷,要么是對社保政策缺乏信任、聽信傳聞而自己中斷。
但不管怎么說,中斷繳納保險的,大多不是有錢的“土豪”,而是底層弱勢民眾,其抗風險能力較弱,斷繳后潛藏的風險更大。如果家庭養老等救濟環節跟不上,“老無所依”或將成為悲愴的事實。
二是令捉襟見肘的養老金賬戶更為難堪。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采取的是“社會統籌+個人賬戶”的統賬結合模式,其中社會統籌部分是現收現支,個人賬戶部分則是儲備積累。這種模式得以持續的前提是較為穩定的人口結構。換言之,年輕人與老人比例相當、代際替換的速度也相當,一旦老齡化加劇而勞動者抽身,支付壓力就會成倍上漲。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此前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個人賬戶“空賬”已超兩萬億元。當此背景下,斷繳者越多,對社會養老機制正常運轉起到的釜底抽薪危害就越大。
人社部26日披露了2003年至2012年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情況,養老撫養比(參保職工人數/離退休人數)在2012年達到3.09,而2011年這個數字還是3.16。嘴巴多了,蛋糕少了,這是回避不了的事實。賬面上的問題,好在還有多種解決的路徑,比如國企紅利補貼、財政支出救急、盤活入市資金等。
更大的問題是:這些中斷繳納社保的勞動者,面對未來可預見的養老癥結,政府不可能當真撒手不管—且不說其示范效應對既有養老制度的沖擊,即便是數千萬人的養老“后顧之憂”,也足以令制度設計者保有起碼的警覺:該如何盡早讓他們回歸到社保制度中來呢?
有一點是肯定的,與其說是他們拋棄了社保,不如說是社保制度有意無意拋棄了這些“應保盡保”對象。漸進式延遲退休也好、立馬放開單獨二胎也罷,政策都有個緩釋的時間,盡快打通社保接續的梗阻環節、釋放社保制度的現實利好、規范企業對員工的社保責任,都是可以做起,且亟待抓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