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這一重大理論立足點是,今后市場的作用從“基礎性”變為“決定性”,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涵的一次重大提升,是思想解放的一次重大突破。將其用在化解產能過剩這一問題上,可以說為化解產能過剩提供了最佳思路,即改變以往主要靠強化審批、提高行業準入門檻等行政措施的傳統做法,更多地發揮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這就需要企業在發展思路上勇于創新,通過創新經營找到一條活路。 目前,作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產能嚴重過剩已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大敵,這一問題已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發展、產業的提升和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且有越調越多之勢。 為遏制產能“越調越多”且持續蔓延加重的勢頭,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國務院已下發了《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意見鎖定了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和船舶等五個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并指出要“分業施策”,可以說規劃了未來五年中國化解產能過剩的“路線圖”。在“分業施策”和“路線圖”的指導下,相關行業目前都在積極尋找并制定自己化解產能過剩的路線圖,并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指導下根據“分業施策”的發展方向積極拓展創新經營思路,力求使產能過剩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對于目前相關行業的產能過剩而言,要想有效化解長期積累的產能過剩問題,除了走創新經營、尋找新的市場需求點之外,還必須在深層次體制機制上做文章。首先要把盲目干預的手換成市場的手,通過行政體制改革,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參與,讓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這是讓市場充分發揮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前提條件。 另外就是有效化解長期存在的產能過剩,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再簡單以GDP論英雄。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高層已經多次強調,要建立和推行科學的領導干部政績考評體系,這傳達出簡政放權、弱化行政干預的清晰信號,接下來就是引導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從產能過度集中的中低端向產品供不應求的高端、高附加值轉化,更多地運用科技創新的手段盤活存量、引導需求、創造需求,將化解產能過剩與轉方式、調結構結合起來,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同時,要堅決清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采取的優惠政策,以及地方保護、市場分割的限制措施,健全問責制,對盲目決策和干預造成嚴重損失的應嚴肅追究有關人員責任,由此才能有效推進扭轉產能嚴重過剩的被動局面。 三中全會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我們黨進一步科學定位政府與市場關系、進一步破解改革發展難題、進一步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本質得出的必然結論。從科學發展觀來說,追求經濟發展就是要提高資源的合理配置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獲得盡可能大的效益。將其用到化解產能過剩這一問題上,就是要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與調結構、轉方式結合起來,依靠市場力量調整和優化存量,進一步突出建立和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的化解產能過剩矛盾長效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