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和印度儲備銀行在今年開展的貨幣實驗有可能會在未來被譽為成功典范。但迄今為止,結果僅是前所未有的市場波動。中印兩大央行都使用了銀行同業(yè)間拆借率來控制貨幣供應,而非傳統(tǒng)的銀行儲備或政策利率。
兩大央行都擔心,繼續(xù)傳統(tǒng)的政策利率或銀行儲備將對整體經濟和緩慢增長產生過大影響,這都是他們想竭力避免的。匯豐銀行經濟學家紐曼認為,中印兩大央行都轉向了一種更以利率為基礎的系統(tǒng),應受到贊揚。兩大央行希望自由化市場,但他們是在非常不同的情況下,出于不同的原因而采取了相似的政策策略。
除了關注增長,中國央行擔心一旦提高政策利率或準備金率,就會為貨幣升值添入不受歡迎的燃料。而印度在經歷了近年的緩慢增長后雖然對國內生產總值十分關注,但不像中國,印度急切需要支持貨幣,也要抑制陡峭的通脹。
這場大膽的貨幣實驗是放松中央管控、深化市場的一次嘗試,這場嘗試沒有可參考的樣本。韓國在20世紀90年代自由化金融系統(tǒng)和貨幣的經歷充滿了政策失誤、破產和危機。此前,中國和印度都未對經典的“三元悖論”足夠重視。三元悖論是指,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xiàn)資本流動的自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wěn)定性。盡管兩國現(xiàn)在使用了更多以市場為導向的工具,但政策仍向混合型傾斜。
無論長期的預測是什么,新政策已帶來了極端的短期波動和不確定性。中國缺乏深度的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資金來平滑波動,但它必須解決熱錢帶來的麻煩。印度的波動主要是因為頻繁、沖動的貨幣政策。不像中國,印度有相對深化的短期融資市場和成熟的衍生貿易。但它的商業(yè)投資已受創(chuàng)、經濟增長也已削弱,在轉型期央行不得不用新老兩套工具,并付出雙倍的努力來創(chuàng)建更具深度的貨幣和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