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不開證明的不要讓群眾開證明,可以一趟解決問題的不要讓群眾跑兩趟,可以不回原籍辦理手續的不要讓群眾來回往返”,在11月5日召開的全國治安管理工作座談會上,公安部副部長黃明強調,要把解決廣大群眾反映強烈的辦戶口難、辦證難問題作為改進作風的突破口,抓出成效。
身份證、戶口、準生證……近來有關辦證難的新聞時見媒體。有調查顯示,80.9%的受訪者表示遭遇過辦證難。其中“不說明具體流程,多次要材料”“互相推諉”及“臉難看”占據前三位。
正如《人民日報》此前評論所說,辦證難背后,“‘反仆為主’的權力倫理錯亂,正是官僚主義和‘官本位’的典型癥狀”。因此,黃明對于辦證難的回應,最后也是落腳到改進作風上,并輔以“辦證刁難群眾查實一律停職”的嚴厲問責。辦事作風如能改變,諸如“不說明具體流程”“相互推諉”“臉難看”等現象,也會隨著基層工作人員服務意識的提升而相應減少。
辦證難局面多年難破,并不是因缺乏法規,也不是沒有嚴厲的問責機制。基層作風轉變之難,往往被當做辦證難的主要反思對象,但實際上這并不單單是個作風問題。人們對于辦證難的核心困惑,其實并不僅僅在于如何被刁難,也在于一個信息化時代,為何需要如此繁多的材料和程序來證明自己。
可以說,辦證難是現行的社會管理模式滯后于人口流動趨勢的直接體現。辦證難是在人口流動、人戶分離的趨勢下集中發生,人口流動意味著傳統的屬地管理模式落伍,跟不上時代。在應對地域與地域之間基于公民檔案信息的銜接管理上,現行的審批辦證模式,要求通過加蓋公章、簽名的材料和環環相扣的手續流程,來實現無縫化的管理。但這種管理模式雖然嚴絲合縫,卻也將主要責任交給了民眾,讓民眾來證明自己符合審批條件。地方都有基于本地情況的辦法,如果規定的某一環節未完成,那么整個辦證鏈條都會卡住。而在整個鏈條中,基層工作人員其實也只是位于最末端、與辦證者打交道的一環。
現行戶籍、身份證、準生證等審批管理體制,確實體現出一定程度的嚴謹性,但要看到,這是通過繁瑣的程序論證和龐雜的材料證明來維持的。管理越嚴密,意味著民眾在證明自己上需要承擔的責任越多,辦證難就是個意料之中的結果。當然,這并不是說那些必要的資質審核材料和程序可以拿掉,而是說管理模式完全可以實現信息化。在信息錄入的基礎上建立起全國性的數據庫,將證明自己所需的材料、手續甚至證件本身,減少到最低限度。
從技術上講,實現信息化管理并不難。辦證難的重要原因在于,材料和證明都是人工錄入的傳統模式,辦證者需要來回奔波,找這個簽名,找那個蓋章,即使辦證人員不刁難,辦證的效率還是很難提高。每一個辦證程序意味著一道審批,辦證所需的每一個簽名、公章,其實也相當于一道審批。在信息化管理的模式下,即使這種審批不精簡,它也可以將審批地點從現實轉移到互聯網上。當然,前提是辦證信息實現了系統錄入。
在這個意義上,辦證難關鍵上也是管理模式轉型之難。信息化時代,人口的流動性或許還會加強。這種趨勢對傳統管理模式的沖擊會更大。既然技術門檻不是問題,那么管理模式的更新應該盡快闖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