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一周時間內就有10家上市公司遭到證監會立案調查或受到處分,筆者發現,這些公司的違法違規行為主要集中在內幕交易和信息披露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也是目前上市公司違法違規的“重災區”。對此,筆者思考,對于資本市場中發生的這些屢禁不止的違法違規行為,監管者要扮演好“良醫”、“名醫”的角色,在病灶還沒有滋生的時候就要通過多種手段去預防,而發現病灶后要及時治理或切除。
對于證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證監會一直都是“零容忍”。今年以來,從上市公司到投資機構,從基金公司到證券公司,從上市公司高管到普通個人投資者,證監會的罰單覆蓋了整個市場,處罰力度超出市場預期。
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雖已初具規模,但風險防范仍然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這些制度性缺陷對當前的監管執法帶來了阻礙。因此,我們必須以新的理念,有針對性地強化制度性建設,形成完善的市場風險防范體系。
首先,建立健全“主動型”立法保障機制,加大制度供給力度。當前重點是要抓緊修訂《證券法》,并以《期貨條例》為基礎,加快制定我國期貨市場的基本法。要進一步細化違法行為認定標準,提高處罰標準,豐富執法措施和手段,增強操作性和匹配性,建立行政執法和解制度,研究投資者補償制度。更多引入刑事司法力量參與監管執法,強化“行”“刑”銜接。
其次,完善投資者保護機制。成熟的證券市場均有一套完整的投資者保護機制。概括地講,主要是投資者的訴訟機制、教育機制和賠償機制。通過集團訴訟的方式,對證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訴訟和索賠,從而在制度上約束發行主體、中介
機構甚至監管機構的行為。
最后,強化中介機構監管。中介機構應是風險防范的重要力量。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實性,需要在中介機構首先得到驗證,其職業操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須加大對中介機構監管力度,保證中介機構的公正性。
可以預期,隨著監管執法的事前風險防范到事后的“零容忍”,資本市場的“霧霾”將越來越少,空氣越來越清新,投資者會對股市越來越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