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暴力傷醫事件時有發生。日前,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公安部印發了《關于加強醫院安全防范系統建設指導意見》。通過人防、物防、技防三級防護體系構建“平安醫院”,以防止惡性“醫鬧”,比如將按20張病床1名保安標準實施。(《京華時報》10月23日)
每20張病床配一個保安,是醫院安保升級的信號。出現這種硬性要求,與近年來醫療暴力事件上升有關系。單是去年一年,國內就發生11起傷醫案致7人死28人傷,涉及北京、黑龍江等8省市,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面對這一局面,有關方面作出這種回應,顯出了管理的“急”。
但它也僅僅只是在拼“硬”力,帶著一種以暴制暴的治理思維。讓人擔心的一種現象是,醫院以為配齊了防衛的保安,安全上就可以有備無患,因麻痹而放棄了解決問題的思想。這樣的事件并非沒有發生過。在南昌某醫院,患者家屬糾集了近百人圍堵醫院后,醫院沖出大批的“保安”來迎戰,這是一支由醫院職工、保安組成的“護院隊”。結果沒有把病人嚇退,反而進一步激化了矛盾,變成了更大范圍內的一種沖突和斗毆。
醫患矛盾激化,醫療糾紛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暴力傷醫事件此起彼伏,意味著原來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足以應付這種新變化,失去了公信力,這才是暴力傷醫事件劇增的根源所在。如果不順應這種變化,拿出更多有力的辦法解決醫患信任和關系沖突的麻煩,單方面的安保升級,也不足以解決“鬧”的問題。
首先,要盡快大面積推廣醫療責任險,確保在醫療事故或意外發生后,由第三方的保險機構來承擔大部分經濟賠償。因為醫療服務本身具有太多的不可預測性,醫療行業被公認為是高風險行業。即使是最高明的醫生,也很難絕對不出現醫療意外。鑒于這一特點,應推廣“醫療執業保險”,一旦出現類似的醫療意外,患者去找保險公司,通過第三方鑒定來進行索賠,避免了醫患直接面對沖突造成矛盾激化。
其次,醫院服務的軟件要再升級。就醫消費不透明,醫患溝通的渠道不暢通,就醫服務時間過短,等等,這些都是當前非常突出的現實矛盾。當醫療機構總抱怨病人或其家屬蠻不講理的時候,也應該反思一下,病人為什么不愿意聽你的?很多時候,問題的產生可能是雙向的。
作為醫者,當你覺得病人不懂、不了解你時,可能也意味著你同樣不懂、不了解病人。而且,難道醫院就完全沒有野蠻和不講理的一面?在發達國家,醫院總要留給病人和醫生足夠多的溝通時間,等候和溝通的過程可能就是一個冷靜和反思的過程,這一點恰恰是目前很多醫院缺少的。
只有安保的問題、經濟的問題、服務質量的問題都得到同樣的重視,并得以明顯改善,才可能迎來行醫真正安全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