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些占據黃金地段的大號山寨李鬼,中國黃金在打假時采取了收編的方式,其主要目的是看中了李鬼們所占據的地理位置較好,采取收編的方式比自己重新開店要實惠。
這個看似務實的方式,殊不知卻對中國黃金產生了致命的隱憂。
首先,既然是“收編”,中國黃金肯定對山寨店們是既往不咎了,也不會對其進行懲罰。那么,這些山寨店之前給中國黃金在品牌,經濟上造成的損失又由誰來承擔呢?難道國有資產的損失就這樣“收編”給抹了稀泥?難道中國黃金與山寨店們化干戈為玉帛,就可以把法律法規置之腦后?
其次,本來山寨店就是模仿中國黃金自有門店裝修裝飾的,這樣才能以假亂真。而收編后,這些山寨店搖身一變成了“正規軍”,且是同樣的位置同樣的騙子,這對曾經在此被騙的消費者而言,無異于巨大的嘲弄。而無視消費者情感的企業,最終也將遭到消費者的無視。
第三,目前市場上,李鬼遠比李逵多。中國黃金如此做法,不會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反而會催生更多的李鬼,反正趁著沒發現先把錢騙了,等抓到時再“入伙”就是了。如此一來,對于中國黃金而言,無異于抽刀斷水,山寨店只會原來越多。短期看,省了幾個裝修費、場地租金;長期看,品牌、經濟的損失后患無窮。此外,面對隨時有可能轉正的山寨店,工商部門、消費者也難免縮手縮腳,一是一模一樣,二是說不定哪天這些騙子們就會轉正,反攻倒算那可是吃不消的。
因此,中國黃金以收編的方式遏制山寨,實則是在鼓勵山寨。于法于情于利,都說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