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非金融企業部門的高杠桿問題尤為突出。2012年末,中國企業債務約為65萬億元,占GDP之比達125%,過去5年上升近30%。企業部門為何有如此之高的杠桿率?表面上看是2008年以來大規模投資刺激之后出現的政策后遺癥,但深究起來,背后的結構性和體制性成因才是問題的關鍵。
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宏觀大環境發生了結構性改變,特別是對于大企業而言,黃金增長期已趨于結束。從趨勢上看,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導致的勞動力供給、由政策和人口結構導致的儲蓄率,以及由勞動力再配置格局導致的全要素生產率,都會出現變化。當前,對于大部分制造業企業而言,“人口紅利”優勢將會逐步衰減,勞動力供給增速下降、勞動力成本提升,整體經濟進入生產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階段。這也就預示著,現代工業部門已經不能再用“不變工資制”來吸收“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動下逐步回補,工業企業部門的利潤有可能越變越薄。
在企業盈利大幅下降的同時,大企業卻寄希望于通過借貸進行資本套利。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非金融部門借入外債余額為4879.38億美元,以當年匯率平均價計算,折合人民幣3.07萬億元。企業部門通過非正規渠道借入的外幣私債可能存在相當規模。在過去人民幣漸進升值的路徑中,由于美元的利率水平較低,其貸款利率甚至低于人民幣的存款利率。如果負債外幣化,企業可以輕易地從中獲得顯著收益,這是當前企業如此熱衷于借貸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企業高杠桿模式后的金融體制成因看,這與金融體制改革滯后和發展失衡密切相關。目前,我國信貸規模已經名列世界第一,中國廣義貨幣(M2)約為美國的1.5倍,是世界第一貨幣發行大國;M2與GDP之比達到2,遠超過日本的1和美國的0.7。當前,中國企業信貸占GDP的比重達到130%。
一直以來,我國信貸資金投放存在“重大輕小”的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為信貸投放集中于政府項目、國有企業、大型企業與傳統行業;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與新興行業信貸支持力度不大。此外,信貸資金向房地產領域與地方政府投資項目嚴重傾斜,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與房地產貸款之和占全部貸款的比重近35%。
這些年,中國金融部門制造業利潤鴻溝不斷擴大,2012年中國五大商業銀行(工農中建交)營業收入占中國500強企業營業收入比重超過60%,利潤占到35%;而268家制造業企業營業收入占500強企業營業收入比重為41%,利潤僅占20%左右,2013年金融與實體的鴻溝進一步拉大。由此可見,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的巨額利潤,很大程度上成為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這對實體部門造成了明顯的擠出效應。
從企業高杠桿模式背后的政府體制成因看,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投資擴張,使得對資金有饑渴癥的地方政府通過表外貸款、銀行間債務融資等形式與其對接,大量資金流向了地方融資平臺和政府驅動投資的行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這導致包括政府、大型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的大幅上升,資產負債表出現了明顯惡化;同時,由于“預算軟約束”的存在,也導致金融資源過度傾斜,繼續錯配到產能過剩的大型國有行業之中。由于國企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始終無法理清,即便在實施自負盈虧之后,國企也可以享受政府的隱形擔保,這樣就大大推升了這些企業的資產負債率。
“政府失靈”的效應也進一步凸顯。地方政府的政策性補貼,扭曲了要素市場價格,壓低投資成本,體制上的根本性弊端扭曲了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投資行為,大量增量資金投向投資驅動型領域,造成了普遍性的結構性產能過剩,以及投資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下降。
企業等實體部門“去杠桿”,涉及到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金融財政體制改革的深化、投資效率與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以及對“政府失靈”的矯正等,而這一過程確實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