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CPI同比上漲3.1%,創7個月來新高,較一年期存款利率3%高出0.1個百分點,較全年物價控制目標3.5%僅僅低了0.4個百分點。
9月物價突破3%紅線,預示未來物價走勢不容樂觀。從國內看,未來食品價格繼續走高基本在預料之中,這從幾個具體現象便可窺一斑:“瘋狂大姜軍”卷土重來,截至10月12日,全國有半數省區生姜價格接近甚至超過每公斤10元;豬肉價格又現漲勢,9月份豬肉價格上漲5.9%,但還算不上完全發飆,豬肉價格對物價的壓力在四季度將更加明顯;小麥主產區河南正遭遇罕見干旱,期貨市場的糧食價格已有所反應。從國際看,耶倫出任美聯儲主席后將繼續推行超寬松貨幣政策,造成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高已成定數。目前國際油價徘徊在100美元左右,繼續沖高的可能性很大,加上其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我國的物價沖擊力度不會小。
因此,絕不能對未來物價走勢盲目樂觀,認為前幾個月走勢平穩,未來就不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沒有觸及上限、運行在良好區間的穩定物價環境稍縱即逝,必須把握時機穩定物價。
首先,貨幣政策應繼續維持中性偏緊走勢,既不能盲目放松,也不能過于謹慎收緊;其次,地方要合理引導農產品種植特別是冬季大棚蔬菜種植,合理調節豬肉、蔥姜蒜等充當過物價上漲急行軍的食品的生產流通,切實增加市場供給,平抑物價;再次,要適度加大進口,平衡外貿,加大對國際短期資本的控制,縮小外匯增長,減弱被動基礎貨幣投放給物價帶來的上漲壓力。
還需要提醒的是,在新一輪“穩增長”中,要提高投資的有效性,防止無效投資或產能過剩投資,以免投資構不成“投資—產出—最終商品銷售—回籠貨幣投資”的回路,最終對物價造成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