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在上周四臨近中午的時候,突然出現大跌,中資股跌幅尤甚,并且很快就拖累了滬深股市。其中滬市瞬間就下挫了15點以上。是什么導致了這突如其來的暴跌行情呢?原來是有人發現此間某媒體刊出報道說,上海將在自由貿易區開設股票交易的國際板。雖然到現在也很難斷定大盤的下跌是否源于這一傳聞,不過相關方面還是對此及時做出了澄清,當天中午上海證券交易所在其官方微博上明確否認這一傳聞,表示至今既未考慮、也未研究利用上海自貿區推出國際板。有了這樣權威的表述,當天下午滬深股市一度展開了相應的反彈行情,而港股的走勢也逐漸平靜下來。 一場有關國際板的風波,似乎就這么過去了。上交所的否認,顯然也化解了投資者的擔憂。但是,對這次行情的大波動,筆者覺得還是很有必要多說幾句。 在上海股市推出國際板,是幾年前由管理層正式提出來的構想。在2010年前后一段時間,國際板儼然是滬深證券市場中一個熱門話題。而有意思的是,從一開始社會上對此就有很大爭議,而且每當有人提到要推出國際板時,股市總會出現比較大的下跌行情。到了2011年,上海市有關部門就明確表示,推出國際板的條件現在還不成熟,創設國際板沒有時間表。此后,有關國際板的話題確實沉寂了下來。但誰也沒有想到,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式起步時,又有了在自貿區內搞國際板的傳聞,并且再次形成了軒然大波。 毫無疑問,作為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是理應雙向開放,既應該歡迎海外資金進來投資境內上市公司的股票,也該鼓勵境外企業到境內市場來掛牌交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上海股市創設國際板是大勢所趨,乃是歷史的必然。特別是上海要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如果沒有海外企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的確是難以想象的。幾年來,有關方面之所以會花了如此大的功夫研究開設國際板的相關細節,希望早日將其變為現實,從根本上說,也是為了滬深證券市場更好地實現良性發展,早日與國際真正接軌,提高在世界金融市場上的競爭力。現在,國際上幾個主要證券市場對于上市公司資源的爭奪都很激烈,他們非常希望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好企業吸引過來上市,能夠為投資者增加新的投資標的,分享海外企業快速發展的成果。環視當今全球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上海在建設自貿試驗區的過程中,對將來推出國際板有所謀劃,并且為之留出相應的發展余地,可以說完全是題中應有之意。 只是考慮到眼下滬深股市的實情,在處理有關國際板的問題上,有關方面則還是應該慎重。這里的原因其實并不復雜,因為滬深市場本身還不夠成熟,明顯缺乏對于藍籌股的定價能力,同時投資者結構也不合理,理性投資的觀念遠沒有到深入人心的地步。問題還在于,由于歷史以及市場建設等各方面的原因,滬深股市還存在供求關系失衡的現象,資金面的不足嚴重制約著市場。另外,IPO制度的改革至今仍在艱難的探索中,以致新股發行已為此暫停了近一年。在這樣的背景下還要去推國際板,的確是缺乏條件。很多投資者擔心市場上本來就資金不足,大家對IPO的開閘原本就十分敏感,如果此時再推出國際板,而且根據曾經有的設計,掛牌交易的都是海外的大盤藍籌股,那么到時候恐怕難免引發恐慌情緒。以往每次一提到要上國際板,行情就大跌,其原因蓋出于此。這次盡管有關消息是從海外傳進來的,但同樣還是引起市場的劇烈動蕩。 這也就啟示人們,在國際板問題上,需要有對市場現實全面而理性的認識,特別是不能忽視廣大投資者的看法。滬深股市不可能沒有國際板,但這并不等于說一定要馬上就有國際板。推出國際板至少需要滿足資本市場運行比較平穩且各方面估值較為合理、股市供求關系大體能夠平衡、投資者信心指數比較充裕這樣幾個條件。所以,現在更加需要的是深入推進嚴謹的研究而非輕率的表態。海外一則并不準確的烏龍消息,就給港、滬、深的市場運行帶來了如此大的沖擊,這個教訓是很深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