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階段,優先股即將開始試點的消息刺激了以銀行股為代表的藍籌股出現上漲行情。而證監會也明確表示,優先股沒有行業限制,不局限于銀行。這意味著優先股離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漸行漸近了。筆者認為,具備以下幾種情形的上市公司比較適合發行優先股。 第一種是凈資產收益率較高、盈利能力較好同時現金流充沛的企業,如商業銀行。由于發展的需要,銀行要不斷補充資本金,經常要在證券市場上再融資,不論是配股還是定向增發,這些增加的股票最終會在證券市場上交易,對市場構成一定壓力,而優先股不在二級市場上轉讓,因而減少了二級市場的壓力,并且優先股的發行對象也主要是保險、社保等機構投資者,對普通投資者影響較小。如果采用發行次級債的方式,雖然可以通過增加附屬資本來緩解資本金的壓力,但次級債到期后,還是有還本付息的壓力,屆時資金缺口還是會增大,而相對于債券,優先股沒有到期日,融資企業因此獲得了較為穩定的資本來源。 現在銀行股市盈率很低,有的只有五六倍,市凈率也在1倍左右,而凈資產收益率在20%左右,這種情況非常適合發行優先股。國內銀行的杠桿率大致在10倍左右,假設優先股的股息率是10%,那么這批資本金放出10倍的杠桿,負債成本增加1%,以2%的凈息差來計算,剩余1%的息差創造的利潤將由普通股股東進行分配。與上市銀行相似,那些股價較低,收益和現金流較好的大型央企、國有企業也是非常適合發行優先股的。 第二種是暫時現金流有困難的企業,可以通過發行優先股度過危機。這種情況下,認購者可以獲得可觀的利潤,企業也渡過了難關。通常這些優先股還附加轉股、回購等條件,巴菲特在2008年10月美國金融危機時,用50億美元認購高盛集團的累積永久優先股,并附帶普通股認購權,在幫助高盛渡過難關的同時,沃倫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也因此獲得了豐厚的優先股收益及普通股認購權轉股收益(年回報超過30%)。 另外,這種模式也可用于國家對企業的救助,如美國政府在金融危機中,通過購買優先股對國際集團(AIG)開展救助。金融危機過后,AIG渡過了難關,美國政府也獲利退出了。與一些歐洲國家采用國有化、國家注資救助的辦法相比,發行優先股的方法沒有將企業國有化,較少地影響私營企業的積極性,不會影響市場效率,既保持了企業的私人性質,防止了國家資本過度干預企業經營,同時又保障了政府投入資金的安全性,獲得并具備較高收益的可能,且退出方便。 第三種是有產業鏈整合需求的企業。相當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持股比例已很高,再通過向其發行股票方式注入資產并不合適,如果舉債購買相關資產會提高資產負債率,面對這種矛盾可以通過向大股東定向增發優先股來解決。 以某一央企上市公司為例,董事長在2011年上市路演現場表示,會將上游業務優質資產裝入上市公司,以大幅增厚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現在承諾期限將至,公司面臨現在股價低于兩年前發行價,甚至低于2013年中報披露的每股凈資產的問題,如采用向大股東非公開增發股票方式完成資產注入則面臨發行多少股份的問題,因為根據《股份有限公司國有股股東行使股權行為規范意見》第17條的規定,國有股股東轉讓股份的價格不得低于每股凈資產,要滿足該條件,勢必增加股份發行數量,這會遭到流通股東的反對,而且現在大股東持股已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三分之二,進一步增加其持股數也不合適。 對該公司來說,通過向大股東發行優先股完全可以解決這一難題。首先,優先股的發行價格可以高于當前的股價,由于優先股不具有表決權,不能在二級市場上市交易,因此不會影響到現有流通股東的利益,所以不會招致他們的反對;其次,擬注入資產的定價只要符合國有股股東轉讓股份的價格不低于每股凈資產這一規定,不涉嫌低賣資產,國資監管部門也不會有意見。而且,如果現階段發行優先股注入資產的方案能推出,較易獲得市場認可,有利于股價上漲。 總之,優先股不僅是給機構投資者的一個投資品種,還是給上市公司的一種融資模式。優先股既適合于優質企業籌資,也可以運用于企業困難時的救助,還能較好地運用在產業鏈整合的過程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