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昨日正式掛牌。對于廣袤的中國而言,方圓28平方公里不過彈丸之地,但自貿區所蘊含的意義遠遠不是其地理或物理概念可以框定的。我們可以這樣來定義自貿區:就地理區位來說,它是個小地方;但對中國改革而言,它卻是個大舞臺。 自貿區所蘊含的意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其一,相對于中國社會大轉型的歷史使命,其意義遠勝于30年前經濟特區的設立。 眾所周知,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為了突破一統天下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啟改革開放的征程,中央政府在沿海的廣東與福建設立了以深圳特區為代表的四個經濟特區。其后,經濟特區在改革與發展上展示了自己獨有的特色與活力,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對推動全國的改革開放起到示范與領頭羊作用,其歷史成就廣為人知。但不可否認的是,經濟特區只是“經濟”方面的特區,無論是引進外資、開放市場,還是創辦股份制企業、進行土地拍賣等,著眼點還是經濟模式與經濟增長方式,目的在于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而從經濟聯系與經濟關系的復雜性而言,所有這些都不可避免地要與舊有的制度體制產生摩擦與矛盾。經濟特區的優勢與活力自然因此受到影響,以致后來人們發出了“特區不特”的感慨。對特區發展的警醒實際上就是對深化改革的呼喚。在這樣的歷史關頭,上海自貿區接棒而行,其承前啟后的意義非同小可。 其二,上海自貿區的核心在于制度變革,其主要內容包括創新政府管理模式,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擴大投資領域的開放,包括開放金融、航運、商貿、文化以及社會服務領域等;深化金融領域改革,在自貿區內實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與利率市場化;改革監管與稅收制度環境,探索與試驗區相配套的稅收政策,等等。 毫無疑問,相較于過去的“經濟特區”,上海自貿區改革與開放的步子更大,范圍更廣,切入制度肌理的程度更深。上海自貿區的設立,使得中國的經濟改革與制度變革將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為探索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建設開啟了新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