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日前表示,后發優勢所帶來的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應該還有20年平均每年8%的潛力,這個潛力可以保證中國實現“兩個翻一番”的目標。 林毅夫是在參加由商務部和中央電視臺聯袂主辦,福建省和廈門市承辦的“2013國際投資論壇”時做出這一判斷的。 林毅夫指出,中國從1979年開始進行改革開放,在過去的33年的時間里面,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達到9.8%。在1979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收入只有185美元,到了2012年,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6100美元,已成為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展望未來,中國應該還有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長潛力。 林毅夫說,經濟增長根本的動力機制是技術的不斷創新,產業的不斷升級,在全球價值鏈當中不斷完善升級。這個機制對發達國家起作用,發展中國家同樣是這樣。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產業處于全球技術產業鏈的前沿,它的創新和升級只能靠自己發明。而發明的成本非常高,風險也很大,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他們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可以通過模仿來實現,這也就是所謂的“后發優勢”。 林毅夫強調,如果一個發展中國家懂得利用后發優勢,那么它經濟增長的速度可以一倍、兩倍于發達國家。“從經驗數據來看,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有13個經濟體充分利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后發優勢,實現了每年7%或更高的增長率,持續25年或更長的時間”。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后,能取得年均9.8%的增速,靠的就是后發優勢的動力機制。中國已經用了后發優勢33年,目前的技術跟發展水平的差距,相當于日本在1950年代初與美國的差距,亞洲四條小龍當中,新加坡在1960年代中與美國的差距,臺灣、韓國在1970年代中與美國的差距。日本與這些亞洲經濟體利用后發優勢,實現了20年每年8%-9%的實際增長速度。”林毅夫說。 在林毅夫看來,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發展的道路模式跟日本和亞洲四條小龍是一樣的。“如果說跟發達國家的技術產業差距讓日本與亞洲四條小龍實現了20年每年8%到9%的增長,那么應該說,在目前的發展水平之上,后發優勢所帶來的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應該還有20年平均每年8%的潛力。這個潛力可以保證中國實現去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在2010年的水平之上翻一番以及城鄉人民收入在2010年的水平上面翻一番的目標。 “我們知道,經濟發展要在十年翻一番,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應該達到7.2%,2011年中國經濟增速是9.3%,2012年是7.8%。這代表2013年到2020年平均每年經濟增速要達到6.8%。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也要翻一番,目前中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每年大概是0.5%,所以6.8%加上0.5%的話,也就是代表在2013年-2020年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應該達到7.3%。”林毅夫解釋說。 林毅夫最后說,中國只要繼續沿著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挖掘增長潛力的話,那么平均每年7.3%的增長速度應該是可以實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