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成立的時間越來越近。來自上海市政府的信息顯示,上海自貿區9月29日掛牌,首批細則將公布,但更為市場關注的金融領域政策可能將缺席。 不可否認,上海自貿區是中國深化對外開放的最新嘗試。隨著自貿區落地近在咫尺,市場對此各有猜測:允許人民幣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允許區域內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加上日前上海綜合保稅區管委會透露的對于自貿區的基本定位,上海自貿區建設離岸人民幣中心的藍圖躍然紙上。 據環球金融電信協會(SWIFT)發布的白皮書,在去年全球離岸人民幣支付量中,中國內地僅占5.2%,相比之下,香港占據了72.8%的絕對份額。可以預見,若上海自貿區朝著建設離岸人民幣中心的方向發展,中國內地的離岸人民幣支付份額將有質的突破。這對于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也將有莫大幫助。 不過,擔心當然會有。在全國利率市場不統一的情況下,自貿區內利率的放開毫無疑問將吸引區外資金大量進入,從而引發大規模的資金空轉,或對金融創新帶來巨大風險。目前來看,有三個關鍵點需要關注:一是管理層能否有效放權;二是金融開放的尺度最終會多大;三是金融安全問題將如何保證。包括各種政策,制度服務等創新嘗試,而不僅僅局限于利率改革的問題。 總之,自貿區作為新一屆政府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即將正式起航,這對于進一步深化開放推進改革,促進我國經濟升級版的實現,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但上海自貿區最終能夠取得什么樣的實際效果,還難以過高地給予評估。同時,如果不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上海自貿區的改革也難以起到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