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要把咱們家的房子給銀行,銀行每個月給錢,最后房子還是銀行的?那咱這一輩子辛辛苦苦掙這錢買房干啥?開玩笑!”——前些日子,筆者就“以房養老”的事情問父母的想法,母親了解情況后,提高了超出平時講話聲音很高分貝回應了我的問題。 “以房養老”早在十年前就有所提及,只是最近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提到了要進行“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這句話,該模式又隨之冷飯熱炒,頻頻見諸報端,霎時間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對于“以房養老”的解讀和評判不絕于耳:有些人認為是養老模式的創新,有些人認為不符合中國居家養老傳統,有些人認為效果尚待觀察…… 直到9月20日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就《意見》答記者問時表示“以房養老”僅為補充養老,政府仍為養老主力,輿論方才漸漸平息。 對于“以房養老”這個看似新鮮的詞匯,據有關媒體調查統計,90%以上的老百姓選擇了“NO”。為什么“以房養老”媒體熱炒,而老百姓卻不買賬呢? 其實,母親的想法和對“以房養老”的斷然抵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部分老百姓內心的疑惑和焦慮。眼下“住房”和“養老”這兩個能觸動百姓神經的詞匯碰撞在一起,必然能夠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而老百姓對于當今“住房”和“養老”本身固有的雙重焦慮,就折射在對“以房養老”的抵制上。 目前,房價的居高不下已經成為老百姓肩上沉重的負擔,而對養老金是否存在缺口及其“雙軌制”的焦慮和不滿則加重了老百姓失衡的心理。想一想,房價已然如此高不可攀,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買套房動輒就幾百萬元,普通工薪家庭得靠三代人的積蓄才供出一套房來;而養老金存在缺口與否則眾說不一,成為老百姓的又一個心病——年輕人現在繳納的養老金當下都兌付了,那自己以后退休該指望誰?一位教授近日又拋出了“延遲領取養老金”的觀點,更是引來一片口誅筆伐。 再來看看“以房養老”的實施模式和“住房”、“養老”二者的關系。“以房養老”指的是住房反向抵押養老,其實就是一種新型的家庭融資方式。它類似于按揭貸款,只不過是反了過來,把個人住房用作抵押,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成了“房奴”,每個月產生現金流作為補充養老金,最后“房奴”“還貸”結束后,把個人住房歸為己有。直白一些說,“以房養老”就是房子和養老金的置換。 那么,大部分老百姓肯定不干了。在房屋“世襲”的傳統下,在房價持續飆漲的情況下,即使有70年產權的限制,住房也稱得上是異常堅挺的財富,是家族象征的延續,是不容外人插足的傳家寶——拿房子換養老金?老百姓心中那桿秤早已做出了選擇。另外,既然“以房養老”是養老的補充手段,那自然也會加重百姓的焦慮——看來養老金真的有缺口,而且挺大,都到了要自己拿房子去換錢的地步? 當然,“以房養老”并非洪水猛獸,這種融資模式在國外已經有了成功的實踐先例,只是在中國目前難覓合適的土壤。在進一步推進金融多元化改革、提倡金融工具創新的今天,把“以房養老”作為試點進行實施是養老模式市場化的有益嘗試,民政部的正面回應值得稱贊。但是“以房養老”所折射出對“住房”和“養老”的雙重焦慮,是中國當今兩大社會問題,也是中國經濟轉型中所面臨的雙重挑戰,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