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金融發展的關鍵是要有平等的待遇與競爭機會。因此,要真正推進包容性金融,必須抓緊推進一系列金融改革。先要放寬銀行業準入門檻,這不妨就從民營銀行的建設開始。另外,還需要改變社會融資體系過度依賴銀行信貸的現狀,降低間接融資比重,大力發展債券市場,推動金融市場的創新,分散經濟體系系統性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最新一期《求是》雜志發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推進包容性金融發展》的署名文章,提出要深入推動包容性金融發展,使現代金融服務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 包容性金融發展,是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的概念,包括幾大目標:其一,家庭和企業以合理的成本獲取較廣泛的金融服務,包括開戶、存款、支付、信貸、保險等;其二,金融機構穩健,內控嚴密、接受市場監督以及健全的審慎監管;其三,金融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確保長期提供金融服務;其四,增強金融服務的競爭性,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選擇。在中國,包容性金融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周小川稱,下一階段,央行和金融系統將推動包容性金融發展,堅持民生金融優先,鼓勵金融創新。 顯然,央行希望通過對金融業的制度安排,為“三農”、小企業等領域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具體來看,周小川要求繼續實施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增加“三農”和小企業等的信貸資金來源。推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拓寬農村抵押擔保物范圍,滿足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村生產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推動商業銀行開展應收賬款質押、動產質押等適合小企業融資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繼續嚴格執行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滿足居民家庭首次購買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貸款需求,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支持保障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等等。 8月各項金融統計數據的表現都較為強勢,這為提高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提供了底氣。但不無憂慮的是,金融支持經濟增長的效果在減弱,同樣的M2增速與社會融資規模增加,能支撐起的經濟增長率卻在顯著下降。這凸顯了中國經濟轉型與結構調整的緊迫性,“穩增長”政策需要兼顧調結構與促改革等多項目標。 近兩年來,在監管層的有意推動下,中國資本市場上的各類金融創新頻出。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金融“國十條”,明確提出了多項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其中,有關“逐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常規化發展”的措辭,點燃了銀行業金融創新的熱情。作為銀行業的主要監管者,銀監會對新一輪的創新熱潮則表達了審慎的態度。對于當下如火如荼的金融產品創新,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前在中國銀行業協會第十三次會員大會上首度提到了“柵欄原則”:由于一些表外創新業務已與存貸款“互聯互通”,因此,需要對信貸類業務、理財類業務、代理類業務和有價證券投資類業務實行“柵欄”防護,并鼓勵在“柵欄”內積極創新。尚福林強調,進一步深化銀行業改革,要抓住公司治理這個關鍵,重點完善有效制衡機制,提高經營決策的科學性和運營管理的穩健性。 從這個角度看,周小川強調“推動包容性金融發展,使現代金融服務更多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和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固然重要,但正如業內專家所分析的那樣,推動經濟社會薄弱環節的經濟發展,目前財政貨幣政策有三個領域的工作亟須加強或彌補:一是財政政策要為商業銀行實施包容性金融而增加的不良貸款提供財政補貼,二是限制金融同業業務對落后地區和產業環節的資金的侵蝕,三是還需大力發展社區金融平臺,并為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優先發展金融創新。 而更緊要的是,包容性金融發展的關鍵是要有平等的待遇與競爭機會。盡管銀監會早在2011年初就曾表示,民間資本投資入股銀行業金融機構渠道暢通、不存在任何政策障礙。然而現實卻是,民營資本進入銀行后只是“陪太子”讀書而已,沒有經營權,沒有話語權,這已嚴重挫傷了民間資本的積極性。即使民營銀行正式獲批,其能否獲得與政府及監管機構有密切關系的國有銀行、城商行事實上平等的待遇與競爭機會,仍然是決定民營銀行能否獨立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 由此可見,要真正推進包容性金融,必須抓緊著手一系列金融改革。先要放寬銀行業準入門檻,筆者認為,這不妨就從民營銀行的建設開始。當前,主要的金融資源都控制在國有銀行手中。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在今年“兩會”期間提供的數據顯示,現階段,大型國有銀行與政府控股的商業銀行占商業銀行資產總規模的95%,民營銀行僅占商業銀行資產總規模的5%,其中“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占比更在60%以上。國有商業銀行對處理中小企業貸款缺乏熱情,效率較低,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而民營銀行具備草根性、社區性,與中小企業具有先天的血緣關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取代”地下錢莊的作用。通過允許民間資本設立民營銀行把他們由地下引導到陽光下,不僅能為他們獲得合法的生存空間,也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了穩定可靠的資金來源。由此,在充分釋放民營銀行所蘊含的改革紅利的同時,逐步破除大銀行的金融壟斷。 另外,還需要改變社會融資體系過度依賴銀行信貸的現狀,降低間接融資比重,分散經濟體系系統性風險。社會融資體系過度依賴銀行體系,意味著銀行業過多承擔了經濟的系統性風險,要大力發展債券市場,推動金融市場內的創新運動。 目前,我國的貸款利率已完全放開,存款利率的放開也已有了時間表。相信不會需要太長時間。說到底,在打破金融業壟斷的前提下,利率市場化改革將真正給金融業帶來革命性的進步,也給實體企業帶來與此風險真正相匹配的資金成本,從而真正有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 中國經濟改革的大規模升級,推動包容性金融發展,最需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民營銀行的設立將成為一塊再好不過的試驗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