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3年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任務遠未完成,區域發展的回旋余地和市場潛力巨大,改革大勢不可逆轉,推進改革必將釋放出新的制度活力。今天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已進入提質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我們愿意也希望更精彩。 可以看到,新一屆政府在經濟方面已經有新思路。今年以來,各種改革措施陸續推出,已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此外,還擴大了“營改增”試點范圍,積極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和鐵路等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資源性產品價格、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領域改革。中央高層已經清楚地意識到,經濟下行時,用增加赤字、放松貨幣等短期刺激政策把經濟增速推高,不失為一種辦法,但是這無助于解決深層次問題,因而選擇了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策略。特別是釋放改革紅利,激發市場的活力。 過去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創造了中國奇跡“第一季”,如今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只有轉型升級才能持續發展的關鍵階段,已進入“第二季”。那么,支撐未來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和著力點關鍵在哪里呢? 梳理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歷程,我們可將中國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歸結于兩個方面:對外參與全球化進程,對內依托城市化發展。要創造中國奇跡“第二季”,筆者認為,中國經濟的動力和著力點有三方面:一是通過簡政放權來推進市場化改革,以市場化來激活中國經濟動力;二是通過制度創新進一步深化開放推進改革,促進我國經濟升級版的實現;三是通過結構轉型提升中國經濟質量和效益。事實上,李克強總理已經破了題:中國未來實現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有三個基本條件:第一,內需巨大;第二,改革激發動力;第三,經濟結構優化。 先看改革。近期以來,對于經濟發展以及面臨的轉型矛盾,中央決策層在不同場合都表示,改革才是發展的動力。在筆者看來,當前中國改革的抓手是經濟體制方面改革。近期學界以及政府研究機構齊聚莫干山辯論經濟改革就達成以財稅體制改革為突破口。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近期已公開表態將進一步推進財稅改革。事實上,今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推出是中國新一輪改革的開場鑼鼓。此外,新一屆政府上任后,確定了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位居首位的是行政審批改革,位列第二的是財稅改革。與此同時,金融領域的改革亦已鋪開,如國債期貨。可以說,目前的改革已經形成了一個落地開花的局面,接下來就是深度突破的事情了。 再看創新。經濟轉型的終極推動力毫無疑問將是創新,科技創新及各種知識的創新都將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30年里,中國從一個市場和企業家精神被禁錮而貧困潦倒的國度,成功地轉型為一個市場開放、企業充滿活力的全球經濟重鎮。中國市場經濟建立在各種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基礎之上,思想市場也是其中的關鍵要素市場之一。市場經濟依賴開放的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更需要思想市場。思想市場是針對知識的要素市場。知識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關鍵,思想市場的運行決定了市場經濟的效率和發展的速度和方向。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中國下一輪的改革紅利一定來源于各種知識創新。 最后看轉型。李克強總理提出,區域發展的回旋余地和市場潛力巨大。但如何進行區域發展布局呢?考慮到中國的國情,經濟轉型應該有多種模式,因區域、城鄉不同,轉型模式也要因地制宜。沿海的轉型應更多轉向創新,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筑巢引鳳,推動產業向高端形態升級;中部地區則應著眼于原有產業結構升級,承接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西部應該更多強調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各個地區只有物盡其用,才能提高經濟質量,而不陷入同質化發展的怪圈。這需要地方政府對自身的發展有著深刻的認識以及清晰的規劃。但目前來看,情況并不樂觀。 總而言之,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的表態再度向市場傳遞了明確的信息——中國有經濟持續發展的信心和改革的決心。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當前改革、創新、轉型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終極動力。這一打氣的信號,無疑會緩和外界對中國經濟放緩和改革遇阻的擔憂,但結果如何還要看實際經濟表現和政策落實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