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反壟斷執法動作頻頻,引起輿論強烈關注。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局長許昆林近日做客央視《對話》欄目,稱反壟斷工作正遭遇中國式尷尬,壓力不斷涌來。另一位反壟斷官員介紹,他們到上海查處金價壟斷案,當地行業協會會長一上來就拍桌子,弄得他坐飛機要聽《拉德斯基進行曲》,從而給自己加把勁。 反壟斷調查肯定會碰到一些困難和障礙,但其中哪些是不該有的,哪些是必然存在而需要我們坦然直面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比如說,反壟斷執法者到上海調查金價壟斷問題,當地行業協會會長一上來就拍桌子,這其實再正常不過。咱們去搞反壟斷調查,就是要斷人家的財路,難道還指望他們敲鑼打鼓地迎候在途,再說些“蓬蓽生輝、不勝榮幸”之類的恭維話?合格的反壟斷調查人員,理應具備一些實用心理學知識,通過察顏觀色,做到對被調查對象的人心洞明,為執法調查活動贏得主動。同時,不必把調查對象的敵意舉動揣在心里,放不下。 壟斷是對企業的違法指控,接下來就可能是巨額罰款和整改要求,反壟斷部門需要通過調查拿出證據,很自然地需要一番斗智斗勇,沒有困難和壓力是不可能的。反壟斷調查是執法活動,本質就是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肯定不同于吟詩作畫的風雅和請客吃飯的快活。 環顧世界,沒有哪個國家的反壟斷調查是一件風光風雅的事。歐盟1998年因太陽微系統的指控對微軟展開反壟斷調查,相關車輪戰一直打到現在,罰款額已累積到20多億歐元。其間微軟聘用律師團,從法律實體和程序上對歐盟的反壟斷調查和裁決進行阻擊,通過和解、承諾與不履行承諾,為公司贏得時間和利益。如果講“尷尬”與“壓力”,歐盟反壟斷官員可以講的東西,應該比我們的反壟斷官員多得多。 我們經常說腐敗分子犯罪手段并不高明、很容易識破;后來又經常有人感慨:腐敗分子很狡猾,“具有反偵查能力”。個中邏輯似乎是,違法犯罪分子應該束手就擒,而權力機關只需手到擒來。這是一種養尊處優的心態,說明有些執法者還沒有真正進入執法角色。任何違法行為都面臨法律風險,規避調查或偵查是違法者的必然選擇。為此,企業和個人發展并運用了一套復雜策略,警方和其他執法部門也自有偵查或調查的技術手段。既然是調查違法犯罪行為,就別抱有對手弱智的僥幸。
|